斯人“事了拂衣去” 百年“功名”今始知——吴重憙红十字文化为何能够“红”起来


近日,首届人道主义与中华传统文化学术交流会议在无棣举行。来自红十字国际委员会、红十字会与红新月会国际联合会、中国红十字会、苏州大学红十字国际学院、山东省红十字会和全国各地红十字组织的领导、专家学者相聚在中国红十字会创始人吴重憙的故乡,瞻仰故居,追慕先贤,交流学术,为红十字事业发展分享经验、贡献良策。

如此高层次、大规模的红十字学术会议,全国罕见,省内独有。可以说,这是吴重憙红十字文化这张名片亮起来,从无棣走向全国乃至世界的标志性事件。

吴重憙,字仲饴,号石莲,曾任开封知府、河南巡抚、江西巡抚、护理直隶总督、北洋大臣、仓场部侍郎、邮传部侍郎等职,主要历史功绩有主持收回京汉铁路运营权、平息“江西教案”、将电报总公司收归国有等。1904年,为救助饱受日俄战争之苦的东北军民,吴重憙多方奔走,与盛宣怀、吕海寰等发起成立万国红十字会上海支会,即中国红十字会的前身。

这样一位对中国红十字运动作出突出贡献的历史人物,如果放在两年前,有人问起来,别说普通群众,就连业内人士也知之甚少。

其中原因,一方面源于吴重憙淡泊名利。在万国红十字会上海支会创建过程中,向慈禧太后和光绪皇帝上报的奏章,虽多由吴重憙执笔,但他的名字排在盛宣怀、吕海寰之后。奏章中关于他人贡献的陈述,吴重憙不吝笔墨,对自己却惜字如金。支会成立之后,他“事了拂衣去,深藏功与名”,转向处理“江西教案”等工作。清朝灭亡后,吴重憙多次拒绝袁世凯高官厚禄之邀,致力于刊刻历史文化典籍,为吴氏家族和中华民族文化的传承保护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另一方面,大多数吴氏家族文化研究学者把研究重点放在了其父吴式芬金石学、封泥学学术成就方面。可以说,吴氏家族的“光辉”掩盖了吴重憙个人的“光芒”。

吴重憙对中国红十字运动的功绩尘封许久,为何在短短两年内“红”起来,其原因值得深究。

2023年10月,无棣县抽调红十字会、文联有关人员和地方历史文化学者成立工作专班,编写《中国红十字会先驱吴重憙》。专班人员进京到沪,远赴河南、江西等地,查阅大量档案书籍,掌握了大量第一手珍贵资料。其间,滨州市红十字会积极向中国红十字会、省红十字会汇报工作,争取支持。在掌握大量第一手资料后,专班夜以继日创作文稿,于2024年4月底,即中国红十字会成立120周年纪念日前完成出版。

这部30余万字的著作以翔实的资料、生动的笔触充分展现了吴重憙对中国红十字会建立所作出的重要贡献。著名红十字历史文化研究专家,苏州大学红十字国际学院教授、博导池子华在阅读文稿后盛赞:“这本书填补了中国红十字历史文化研究的一项空白!”

《中国红十字会先驱吴重憙》的出版,提高了无棣的知名度、美誉度,使吴重憙红十字文化成为无棣又一张历史文化名片。2024年11月15日,中国红十字会原副会长、苏州大学红十字国际学院院长王汝鹏参观了吴重憙红十字运动纪念馆后,总结发言时动情地说:“因为一个人,来到一座城。”他对无棣县深入挖掘宣传吴重憙红十字文化给予高度评价。

如王汝鹏这般,因为吴重憙这“一个人”来到无棣“这座城”的上级领导、专家学者、各地朋友不在少数。2024年9月11日,全省红十字宣传工作培训班现场观摩在无棣举行,省红十字会党组书记、常务副会长白同禹要求各市县区认真学习无棣经验。同年10月31日,中国红十字会总会备灾救灾中心主任魏国到吴重憙红十字运动纪念馆调研。2025年6月19日,吴重憙雕像捐赠仪式在苏州大学红十字国际学院举行。从此,这位中国红十字会创始人的塑像静坐在美丽的苏大校园,他的家乡——山东无棣也被更多人熟知。9月27日,参加中国红十字应急救助综合演练的北部协作区全体与会人员到吴重憙红十字运动纪念馆参观……

历史文化名片非常珍贵,拥有很难,擦亮不易。吴重憙红十字文化这张名片是“和善无棣”的宝贵财富。今后,无棣县将进一步采取有效措施,大力凝聚人道力量、弘扬红会精神,持续打造提升吴重憙红十字运动纪念馆等重要宣传阵地和交流平台,争创“中国红十字文化传播教育基地”,让吴重憙红十字文化这张名片越擦越亮,为推动红十字事业高质量发展作出无棣贡献。

原标题:斯人“事了拂衣去” 百年“功名”今始知——吴重憙红十字文化为何能够“红”起来


评论列表 0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