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11日,2025国际山地旅游暨户外运动大会在贵州省贵阳市启幕。这场以“山地旅游+”为话题的盛会吸引了来自全球30个国家和地区的350多位相关领域嘉宾齐聚一堂,大家围绕“文旅体融合·高品质生活”的主题,共享山地旅游发展新成果,共筑山地旅游繁荣新未来。

山地旅游:全球经济增长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引擎
山地旅游到底有多重要?在全球,山地约占世界陆地面积的四分之一,从瑞士阿尔卑斯到中国西南高原,从安第斯山脉到喜马拉雅山麓,世界上75%的国家拥有山地。山地旅游不仅是推动经济增长的重要引擎,对保护山地资源、促进区域经济可持续发展也有着积极意义。
国际山地旅游联盟主席多米尼克·德维尔潘在开场致辞中表示,各国政府、国际组织和行业机构应推动山地旅游发展策略的协同,尤其在标准共建、数据共享、人才共育、市场共通等方面开展务实合作。让每一座山峰都成为和平与发展的见证。

“2025年上半年,全球国际旅游人次已达到6.9亿,较2024年同期增长3300万人次。”联合国旅游组织大使祝善忠分享了最新数据。他指出,国际旅游消费行为呈现新趋势,更多游客倾向于选择自然、健康及深度文化体验类产品,这为山地旅游提供了广阔空间。
国际山地旅游联盟副主席刘照惠表示:“山地作为承载生态、文化与运动的复合型目的地,已成为旅游变革的核心引擎之一。”山地旅游不仅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生动实践,也是推动区域经济绿色发展、促进文化交流互鉴的重要路径。
贵州实践:从“畅游”到“爽居”的山地旅游发展样本
贵州92.5%的面积为山地和丘陵,是名副其实的“山的王国”,近年来,贵州探索“山地旅游+”融合发展路径,将山地资源转化为发展优势,实现了生态保护与产业发展的良性互动,文化旅游业由大到强加快转变,从畅游贵州迈入爽居贵州新阶段。2024年贵州省接待游客人次、旅游总花费分别较疫情前的2019年增长25.8%、35.1%,充分展现了贵州旅游的强大韧性与巨大潜力。
“当前,文旅融合正成为推动高质量发展的战略新支点。”国际山地旅游联盟副主席兼秘书长何亚非表示,未来联盟将立足中国、放眼世界,在国内推广贵州“村字号”IP、红色文旅、生态研学、数字文旅等经验,编制实操指南;在国际搭建跨国平台,联合东南亚国家共建“山地生态研学走廊”,共享中国实践成果。
作为中国山地旅游的典型代表,贵州的发展成果为全球同类地区提供了借鉴。黎巴嫩驻华大使馆临时代办曼素·沙雅表示,贵州在绿色创新、民族多元与社区旅游方面的实践中为全球山区提供了借鉴,双方将促进生物多样性管理、生态旅游规划等领域的经验互鉴,推动两大山区合作。
国际山地旅游联盟:搭建国际平台,引领专业发展
在今年的大会上,国际山地旅游联盟分别与亚太旅游协会、尼泊尔珠穆朗玛峰联盟、湖北省文化和旅游厅交换合作备忘录,旨在通过资源共享、优势互鉴,为全球旅游业可持续增长注入新动能、贡献实践力量。

同时,年会上发布了《山地旅游业态创新与社区共建》专辑,面向全球认定了新一批“世界旅游名山”和“IMTA国际山地徒步旅游示范线路”。

今年,国际山地旅游联盟迎来了包括哥伦比亚可骑行小径基金会、无国界志愿服务基金会等15个新加入会员,行业联系更加紧密,“国际大家庭”进一步扩容。目前,联盟共有来自全球六大洲210家机构和个人会员。
国际山地旅游联盟副主席兼执行秘书长敖克模表示,2026年国际山地旅游联盟将持续深化国际合作、引领专业创新、服务社区、服务会员,提高国际影响力,全力推动全球山地旅游向更可持续、包容、韧性方向高质量发展。

活动当天,“贵州银行·山地文旅体及户外运动装备展”向公众免费开放。会期,与会嘉宾将前往贵州特色山地文旅体项目开展实地调研,亲身体验贵州在山地旅游融合发展方面的创新成果。
记者:刘粒粒 赵 毅 谢 鑫 谢大鑫
一审:曹 轶
二审:李柏杉
三审:李铁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