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朱耘
2025年11月7日,在世界互联网大会乌镇峰会的乌镇咖荟环节,由《中国经营报》、中经传媒智库携手乌镇数字文明研究院、澄迈数字经济研究院共同出品的《2025中国互联网企业ESG与可持续发展报告》(以下简称《报告》)隆重发布。该《报告》已连续3年发布,旨在全面展现中国互联网行业ESG实践现状与发展趋势。
发布会现场,智元机器人手捧《报告》向观众展示《报告》指出,2025年,中国互联网行业的ESG(环境、社会及治理)发展正经历一场由技术革命和战略演进共同驱动的深刻变革。以大模型为代表的人工智能技术,正成为催化行业ESG实践“重构与跃迁”的核心变量。在全球绿色转型浪潮与中国特色可持续发展战略的深度融合下,四大共同塑造了行业可持续发展的新格局,推动互联网企业在追求经济效益的同时,肩负起更广泛的社会与环境责任。
回顾3年来百强互联网行业的ESG与可持续发展报告,2023—2025年,互联网企业的ESG实践实现了从“合规披露”到“战略融合”,再到现在的“战略内嵌+价值协同”,ESG的定位已不再是附加项,而是企业内在逻辑的重构基点。可持续发展之于企业,正成为重要的基石力量和韧性体现。

该《报告》已连续3年发布,旨在全面展现中国互联网行业ESG实践现状与发展趋势
ESG彰显可持续发展“中国速度”,绿电使用实现528%的增长
2025年《报告》最大的特点是彰显了可持续发展的“中国速度”。
在环境层面,面对AI技术蓬勃发展带来的算力能耗挑战,中国互联网企业将“数字价值”与“绿色转型”视为“双轮驱动”战略。
随着大模型的落地,算力激增,数据中心碳排放和能源效率(PUE)挑战被空前放大,各大企业将PUE值的降低作为环境绩效的核心组成部分。在国家“双碳”目标和行业能效标准趋严的驱动下,互联网企业在能源管理上已不再满足于传统的节能降耗,而是将绿色电力采购、储能技术的应用以及先进节能技术的研发提升到“刚需”地位。这些举措是实现数据中心深度脱碳,应对气候变化转型风险的核心路径。
《报告》数据显示,2025年度,百强互联网企业累计使用绿电量约为42.5亿千瓦时,相比2024年披露的使用量实现了528%的爆发式增长。
在社会层面,互联网企业正以新质生产力为引擎,实现ESG与核心业务的深度融合,驱动“绿色增长”和多样化的社会价值创造。
AI和物联网技术正被广泛应用于高能耗或高风险的传统行业,通过数据驱动的精细化管理和自动化操作,实现了生产效率与资源效率的双重提升,从而解放了生产力,提升了员工的作业安全性,并降低了对环境的负面影响,体现出环境议题中的重要社会价值。
随着社会对可持续发展的共识日益增强,消费者和企业对绿色、低碳的偏好正在转化为新的市场需求和商业增长点。互联网企业积极把握这一转型机遇,通过平台机制鼓励低碳消费、加大可持续技术研发,并推出具有环保属性的创新产品与服务,从而在追求经济效益的同时创造了巨大的社会价值。
通过连续3年对互联网企业ESG做跟踪调整,我们发现,优秀的互联网企业不再仅仅是商业利润的创造者,更是推动社会进步的关键力量。创造多样化的社会价值,已从企业社会责任(CSR)的补充选项,演变为衡量其长期主义视野与可持续发展能力的核心标尺。
在治理层面,面对大模型带来的伦理、数据偏见和安全挑战,“负责任的人工智能治理”已成为互联网企业治理中的一项高度重要议题。
“负面清单披露”已形成行业共识,反映了企业治理层面对风险和负面影响的客观认知与问责决心。
《报告》显示,ESG的重构与跃迁标志着一个新时代的开启。互联网企业在大模型时代的ESG实践,已使其成为推动互联网企业高质量发展和履行社会责任的关键驱动力。中国互联网行业必将为全球可持续发展贡献更多的中国智慧与力量。

《中国经营报》、中经传媒智库携手乌镇数字文明研究院、澄迈数字经济研究院共同发布《2025中国互联网企业ESG与可持续发展报告》
业内专家对《报告》给予肯定
《报告》得到了业内多位专家、学者的高度肯定,对中国互联网企业ESG实践的加速转型给予了高度评价,并提出了对未来发展的深刻洞见。
浙江大学传媒与国际文化学院常务副院长、乌镇数字文明研究院院长方兴东认为,《报告》在乌镇咖荟上发布的意义不同凡响,它不仅是对中国互联网企业ESG实践的阶段性总结,更将数字文明与互联网全球治理等热议话题紧密结合。他强调,围绕数字治理,中国的重要使命之一是关注全世界发展中国家,解决数字鸿沟问题。技术发展不仅要推动经济增长,更要通过技术带动经济,通过经济反哺技术,实现包容性发展。
清华大学公共管理学院院长、清华大学全球可持续发展研究院执行院长朱旭峰表示,《报告》必将为政策制定者、投资者、研究者以及企业同行提供极具价值的参考,激发更深层次的思考与行动,值得在行业内进行广泛传播和深入研讨,以推动中国互联网行业在ESG与可持续发展的道路上不断取得新的突破和进展。
中国管理科学学会可持续发展管理专委会执行主任、北京师范大学政府管理学院教授张强强调,我们需要继续关注生成式AI的伦理治理、元宇宙空间的社会责任、量子计算的环境影响等前沿议题,也需警惕ESG治理“内卷化”风险,推动出台行业特色披露指南,建立ESG激励相容机制,让ESG真正成为企业高质量发展的“内生动能”,并持续完善具有行业特色的ESG方法论体系,为全球数字时代可持续发展提供共建、共治、共享的中国方案。
中国管理学学会可持续发展管理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吕建中表示,《报告》深入分析了近年来中国互联网行业在环境、社会及治理方面的深刻变革,给出了清晰的判断,即以大模型为代表的人工智能技术,正成为催化行业ESG实践“重构与跃迁”的核心变量。这一核心变量,在政策驱动、经济驱动、社会驱动和技术驱动的作用下,正在形成新的矢量合力,推动中国互联网行业可持续发展新格局的塑造,推动互联网企业实现商业价值与社会价值相融合、相统一的新型实践进程。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公共事务学院执行院长魏玖长认为,《报告》呈现的不仅是中国互联网企业的ESG答卷,更是数字时代企业如何平衡商业价值与社会责任的思考。在大模型技术持续迭代、全球ESG监管日趋严格的背景下,中国企业需要的,正是《报告》所倡导的“战略内嵌”与“价值协同”思维。而对于全球ESG发展而言,这份《报告》展现了以技术创新驱动可持续发展、以本土实践丰富全球框架的东方智慧。
中国信息协会数据智能专委会秘书长潘彭丹表示,这份《报告》不仅是一份行业ESG实践的“成绩单”,更是一份“路线图”,它揭示了中国互联网企业在大模型时代下面临的 ESG新挑战——尤其是人工智能与数据治理所带来的伦理、合规与信任问题,并展示了企业如何通过战略内嵌、技术赋能与制度创新,将挑战转化为机遇。
顺福资本管理合伙人、行行AI董事长李明顺表示,中国互联网行业在人工智能时代,ESG实践不断深化,为可持续发展注入新动力,未来有望迈向更高水平,为全球可持续发展贡献更多力量。
“我们相信,中国互联网企业通过深化负责任的AI治理、加速结构性脱碳,将ESG从‘合规披露’转化为‘战略内嵌’,将鲜明的中国特色实践融入国际认可的报告框架,实现了本土责任的全球化表达,不仅是企业的长期韧性所在,也是中国数字文明为全球绿色发展贡献不可或缺的智慧与方案的体现。”乌镇数字文明研究院执行院长朱晓飙说。
品牌营销专家、澄迈数字经济研究院院长司新颖认为,在AI技术快速发展的背景下,互联网企业将ESG理念融入技术开发与应用全过程,推动行业竞争从单纯的技术与商业模式比拼,升级为包含责任竞争力的多维较量。中国互联网行业ESG实践,正式步入与核心业务深度融合的价值创造新阶段。
ESG与海南自贸港的发展不仅理念契合,更重要的是能在澄迈数字经济场景中得以相融,ESG让企业在全球市场中增强竞争禀赋,也能让区域经济实现“一体多翼”的高质量跃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