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中国电力新闻网)
转自:中国电力新闻网
中国能源新闻网记者 李东海
在全球“减碳”格局下,一种被称为“绿色石油”的新型能源正悄然改变能源格局——以绿色氢氨醇为代表的清洁能源,凭借灵活储运、多元应用的独特优势,成为各国争抢的新能源赛道焦点。国家能源局近期公示的首批氢能试点名单中,绿色氢氨醇项目占据主力,预示着这一产业正处于从示范应用迈向规模化推广的关键阶段。
日前在内蒙古锡林浩特市召开的绿色氢氨醇产业集群推进会上,与会院士专家、行业代表针对低碳甲醇储运方案、液氢储运体系建设等议题展开激烈讨论,为推动氢能产业高质量发展提供了“新思路”。
全球竞逐+国内领跑 绿色氢能成新赛道
如今,绿色低碳转型已不是选择题,而是各国发展的必答题。美国、德国、英国等主要经济体纷纷出台绿氢发展战略,通过财政补贴、税收优惠等政策,全力抢占产业高地。在此背景下,我国绿色氢氨醇产业交出了亮眼答卷,实现全球领跑。
中国产业发展促进会会长于彤透露,截至2025年10月,我国累计规划氢氨醇一体化项目超800个,合计规划绿氢产能近900万吨/年,已建成产能超20万吨/年,稳居世界前列。
“十四五”期间,新疆库车绿氢示范项目、远景能源赤峰绿氨项目等一批标杆工程陆续落地,河钢、宝武等钢铁企业的氢冶金项目也如火如荼推进,形成了“三北”地区侧重绿氢生产、京津冀长三角珠三角聚焦燃料电池应用的区域发展格局。
记者梳理发现,绿色氢氨醇之所以成为“香饽饽”,核心在于它解决了新能源发展的“痛点”。我国风光资源丰富,到2035年风电光伏总装机预计达36亿千瓦,还有19亿千瓦的新增空间,但风光发电的间歇性、波动性一直是难题。
“绿色氢氨醇产业是连接绿电与终端应用的纽带。”中国能源研究会可再生能源专委会主任委员梁志鹏表示,把可再生能源电力转化为氢氨醇,既能当工业原料,又能替代煤炭、石油等传统燃料,让清洁能源“存得住、运得走、用得广”。
中国有研科技集团首席专家、中国可再生能源学会副理事长蒋利军进一步解释,这种“风光氢氨醇一体化”模式比较实用,其通过电解水制氢,把绿电变成绿氢、绿氨、绿醇,不仅易于储存运输,还能实现风光资源的多元化应用,为新能源找到更多出路。
更值得期待的是经济性提升,有关数据表明,如今电解水制氢成本较2020年下降近50%,预计到2030年,绿氢每公斤价格可能降至10元左右,在工业领域将具备更强竞争力。
破局瓶颈+政策护航 产业发展未来可期
尽管前景广阔,但我国目前的绿色氢氨醇产业仍处于“成长期”,制氢成本高、储运难、市场需求不稳定等问题亟待破解。专家们纷纷支招,为产业发展把脉开方。
成本下降是产业规模化的关键。中国科学院院士唐叔贤指出,当前绿氢成本约21元/千克,要实现可持续发展,需降到与传统灰氢相当的水平,核心在于突破绿电制氢和碳捕集两大技术瓶颈。当前技术创新正持续推动用氢成本下降:中国华电与港蒙联合建设的190公里纯氢管道示范项目,年输氢量达20万吨,已实现上游达茂旗制氢端与下游用氢端的高效连接,完善区域氢能供应链,为全国性纯氢管网建设提供了“技术模板”。
针对氢能储运这一“卡脖子”环节,澳大利亚技术科学与工程院外籍院士刘科提出了低碳甲醇解决方案。“1升甲醇的产氢量是1升液氢的2倍,还能直接用现有加油站网络加注,大大降低成本。”刘科认为,这种液态载体储能路线更符合我国国情,用绿电搭配劣质煤生产的低碳甲醇,可减少80%以上碳排放,且成本可控,相比欧盟的空气捕集碳路线更具经济性。他曾算过一笔账:一条长距离甲醇输送管道的投资,远低于输送同等能量的特高压输电通道。同时,低碳甲醇排放优势明显,与汽柴油相比,可降低98%的颗粒物排放、82%的氮氧化物排放。
要实现产业高质量发展,需政策支持与技术创新双轮驱动。梁志鹏建议,应聚焦电价政策,鼓励绿电直连制氢并减免相关附加费用;在石油炼化、合成氨等重点领域设定绿色能源消费最低比重,拉动市场需求;同时支持产业链协同创新,健全多部门协调管理机制,完善安全监管和设备认证体系。
记者从会上获悉,依托丰富的风光资源和产业基础,内蒙古锡林郭勒盟正成为产业发展的“热土”。这里已建成新能源装机超2300万千瓦,年发绿电达500亿千瓦时,加上“南邻京津冀、北联蒙俄”的区位优势,正加速构建“制储输加用”完整产业链。蒋利军认为,锡林郭勒盟的资源禀赋和应用场景,使其具备氢能产业率先破局的天然优势,通过政策突破和技术创新并重,有望为全国产业转型提供经验。
从实验室到产业园,从示范项目到规模化应用,绿色氢氨醇这一“绿色石油”的崛起,不仅为我国能源转型提供了新路径,更为“双碳”目标的实现注入了强劲动力。随着技术不断进步,瓶颈将逐一突破,我们也有理由相信在“十五五”期间,绿色氢氨醇将实现更大突破,让清洁能源走进更多行业、千家万户,书写能源革命的新篇章。
责任编辑:江蓬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