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综合实力跨越式提升 高质量发展后劲持续增强


(来源:廊坊日报)

转自:廊坊日报

临空经济区(廊坊)建设发展势头强劲,创新成立北方第一个、全国第二个跨境电商“三中心”,全国首个跨省级行政区划的综合保税区全域封关运行,全国唯一跨省建设的区港联络道全线贯通,累计注册企业突破7000家,累计完成固定资产投资超千亿元。南部县(市)与雄安新区联动发展扎实推进,布局形成绝热节能材料、航空航天装备等13个外围制造基地,营业收入超2000亿元。积极参与雄安未来之城场景汇建设,白沟河、大清河治理取得成效,雄安郊野公园廊坊园开园运营。

集中精力上项目、增投资、扩消费,高质量发展后劲进一步增强。5年来,我市紧紧扭住扩大内需这个战略基点,深入挖掘增长潜力,为发展注入强劲动能。牢固树立“项目为王”理念,聚焦“两重”“两新”等重点领域,滚动谋划储备优质项目。截至2024年,全市固定资产投资较“十三五”末增长21.7%,累计实施省市重点项目1756项,完成投资2666亿元。围绕激发市场消费潜能,我市持续丰富促消费活动,打造多元消费场景,成功入选全国第四批城市一刻钟便民生活圈试点,梦廊坊国际戏剧公园、金钥匙国际家具汇展中心入选全国消费新场景典型案例。截至2024年,全市限上贸易企业由“十三五”末的533家增至1062家,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累计增长18.6%,居民人均消费支出年均增速达8.1%,消费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持续增强。

坚定不移壮实体、调结构、育新兴,现代化产业体系加快构建。我市始终将实体经济作为发展之本,加快调优产业结构,全力培育壮大“2+5+27”产业体系。现代商贸物流、电子信息两大主导产业提速突破。成功获批国家现代流通战略支点城市、国家物流枢纽承载城市。截至今年第三季度,现代商贸物流产业增加值占全市地区生产总值比重已跃升至25.1%。电子信息产业攀高向新,初步建成大数据和人工智能、新型显示等5大产业矩阵,2024年营收突破700亿元、规模居全省第二位,城市算力分指数连续两年排名全国第一。高端装备制造、生物医药、航空航天等五大重点产业加快发展。目前,我市有36家装备制造企业荣获省级以上制造业单项冠军示范企业称号,全国首家空天信息县域应用创新基地揭牌成立,长盛科技高性能碳纤维应用于C919国产大飞机;2024年京津在廊养老人数突破12万人,燕达模式入选全国养老服务业发展典型案例;只有红楼梦·戏剧幻城等一批标志性景区游客数量、总花费快速增长,我市已经成为“这么近,那么美,周末到河北”的重要目的地。27个县域特色产业集群规模不断壮大。截至2024年,累计汇聚中小企业近两万家,实现营收近4000亿元,其中文安绿色低碳建材、霸州特色定制家具2个产业集群规模超500亿元。

驰而不息抓改革、优环境、促开放,市场动力活力有效激发释放。“十四五”以来,我市重点领域改革持续深化,营商环境水平不断提升。目前,我市预算绩效管理改革走在全国前列,“双盲”评审全面推行,“高效办成一件事”落地见效,京津冀政务服务一体化改革样本入选中国地方改革案例。截至今年第三季度,经营主体总量较“十三五”末增长51%,民营经济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已达七成。开放平台能级显著增强,11个省级以上开发区优化整合,形成“一县一区、一区多园”的集约化发展格局;高水平筹办廊坊经洽会、“一带一路”・长城国际民间文化艺术节、第八届省旅发大会等重点展会活动248场。“十四五”以来,我市外向型经济势头向上向好,有进出口实绩企业由1072家增至1608家,外贸进出口年均增长8.9%,实际使用外资总量连续4年位居全省第一。

坚持统筹推进减污、降碳、扩绿、增长,生态文明建设绘就新篇章。5年来,我市坚决打赢打好蓝天、碧水、净土保卫战,优良天数比率、PM2.5浓度等空气质量指标均较“十三五”末实现大幅改善,8条河流获评全省首批“幸福河湖”,9个国控断面水质均达到或优于Ⅳ类标准,化肥农药施用量连续4年实现负增长,累计完成造林面积6.1万亩、营林面积67.6万亩,绿美廊坊更加可视可感可及。为加快绿色低碳转型,我市建立碳达峰碳中和“1+N”政策体系,大力发展园区循环经济,全面推进光伏、风电等可再生能源项目建设。截至今年第三季度,全市可再生能源装机规模跃升至“十三五”末的6.3倍,单位地区生产总值能耗4年累计降低13.5%。持续推进城市路网优化、夜景亮化提升、棚户区改造等一系列市政工程建设,集中连片创建和美乡村535个,改造农村厕所8.9万座,小麦、玉米等主要粮食作物综合机械化率达到90%以上,永清县杨家营村等30个村街获评省级以上美丽休闲乡村称号。

尽心竭力保障和改善民生,人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更加充实。“十四五”以来,我市民生保障能力不断增强,财政民生支出占一般公共预算支出比重始终稳定在80%以上,城镇累计新增就业29.56万人,零就业家庭保持动态清零,低保、特困等社会救助标准全省领先。公共服务水平持续提升,新改扩建中小学校、幼儿园211个,累计增加学位超12万个;紧密型县域医共体全覆盖,“十四五”以来人均预期寿命领跑全省;发放文旅惠民卡券近57万张,组织惠民演出近5000场,市县乡村四级文化场馆达标率、覆盖率均达100%。


评论列表 0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