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中国妇女报)
转自:中国妇女报
□ 莫兰
“一顿操作猛如虎,一看价格原地杵。”今年“购物节”“双11没便宜”的吐槽登上了热搜。
有媒体调查显示,今年商家的套路可谓“与时俱进”:既有“古早”的数字戏法,“先涨价后降价”;又有“沿用”已久的规则陷阱,“凑单越凑越贵”;还“熟练运用”上了近几年的“创新手段”,算法歧视“千人千价”。
回顾这几年的“双11”,周期长,花样多;实惠少,争议大——2024年“双11”期间,长三角消联监测的416万条舆情中,消费维权 类舆情为19.74万条,约占4.74%。这个被人为制造出来的“购物节”,起初确实给了消费者一定的实惠,如今却沦为一场买卖双方的“零和博弈”。
这般乱象,是多重因素交织的结果。一方面,原料涨价、人力成本增加、平台推广费高企,让部分商家动起了“假让利,真捞钱”的歪脑筋。另一方面,流量焦虑“倒逼”平台利用复杂规则,制造“优惠幻觉”。反正算法黑箱让“大数据杀熟”难以取证,“价保”只能变成“空头支票”。
套路多了,信任就少了;算计精了,口碑就塌了。把消费者“当猴耍”,看似聪明,实则无异于杀鸡取卵。因为信任一旦被揉皱,就再也抚不平。消费者固然是弱者,却可以捂紧钱包,用脚投票。
“双11”的生命力,从来不在于“常换常新”的促销手段,而在于“真打折、真让利”的诚意。监管到位,平台担责,商家自律,多方合力筑牢公平防线,让“双11”回归“让利消费者,促市场繁荣”的原点,才是创造这个“购物节”的应有之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