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码千年敦煌文化


张议潮统军收复河西图 莫高窟第156窟 晚 唐

悬泉置遗址景区 郎兵兵 悬泉置遗址景区 郎兵兵

马振颖 赵鹏天

2023年,《敦煌通史》问世,从宏观视角勾勒出了敦煌地区的历史全貌,对于敦煌学发展具有里程碑意义。《敦煌通史》内容丰富翔实,但篇幅宏大、字数繁多。为了方便广大读者快速了解敦煌历史与莫高窟艺术史,《敦煌通史》主编郑炳林教授集兰州大学敦煌学研究所众多学者之力,将《敦煌通史》的各部分内容进行重写与调整,并增加了有关敦煌艺术史的章节,编成一本兼具严谨学术性与通俗可读性的图书——《敦煌历史与艺术》,作者通过对两汉至明清时期敦煌地区的历史与艺术贯通性、总结性研究,展现了汉代至清代敦煌历史、敦煌艺术发展的宏大历程,是丝绸之路历史与艺术的缩影。

《敦煌通史》的出版,成功贯通了敦煌历史的全时段研究。而脱胎于《敦煌通史》的《敦煌历史与艺术》极好地继承了其“时空贯通”的优点,该书以时间为轴线,从两汉时期敦煌郡设立,到明清时期敦煌地区的发展变迁,完整覆盖了两千余年历史。

《敦煌历史与艺术》在资料整合方面,突破单一史料局限,以“三重证据法”为指导,将传世文献、出土文献与考古文物有机结合,构建起多源互补的资料体系。在不同历史阶段的研究中,该书对资料的运用各具特色且精准高效。第一章两汉时期的敦煌历史,作者通过正史、敦煌文献以及敦煌汉简、悬泉汉简、马圈湾汉简等出土简牍探讨了敦煌郡在西汉经营西域中的战略定位,使我们明晰其作为物资存储与转运基地、驻军及将卒中转基地、迎送接待往来使者基地的三种主要作用。第二章魏晋北朝的敦煌历史,展现了敦煌地区建置沿革,同时结合传世典籍、碑志、敦煌文献与考古资料,还原了敦煌地区诸多大家族的发展历程,并管窥敦煌经济繁荣状况及五凉文化发展情况。第三章不仅大量使用敦煌文献,还搜集敦煌及唐两京地区的碑刻墓志,呈现出敦煌地区豆卢军的发展历史,为了解唐前期瓜沙二州军政提供经典案例。吐蕃占领至归义军统治时期是敦煌学研究的重点,该书同样展现出资料运用的系统性。第四章吐蕃统治时期的敦煌历史,重点讲述了这一时期的部落制、军制、职官体系与经济制度,体现了中华文明的多元包容性。第五、六章为张氏归义军时期与曹氏归义军时期的敦煌历史,作者将敦煌文献、石刻碑铭、传世谱牒与正史相结合,从家族的视角探析这一时期敦煌地区的发展,印证了敦煌文献作为“资料宝库”的旺盛生命力。第七章西夏元明清时期的敦煌历史则完善了敦煌后期历史研究的薄弱环节,完整呈现了敦煌从“丝路枢纽”向“边地重镇”的角色转型。另外,丰富的图片资料也是该书的一大亮点,特别是第八章敦煌艺术史中收录了大量石窟壁画、彩塑、敦煌文书及考古遗址图片,与文字论述相互配合,实现了“图文互证”的阅读效果。

《敦煌历史与艺术》打破学科壁垒,从政治、经济、文化、民族、宗教、社会生活等多个维度,为读者拼接出一幅立体的敦煌历史与艺术图景。本书以较小的体量简述了两汉至明清的敦煌历史,更以时间线的方式对莫高窟各个时期的石窟艺术进行了简单介绍。敦煌石窟艺术延续千年,时代更迭,思想演变,内容变换,风格各异,形成了一部完整的敦煌佛教艺术史。书中从各个时期代表性洞窟入手,如北凉时期主要讲述的“北凉三窟”(莫高窟第268窟、第272窟、第275窟),对于各个洞窟从窟形布局、壁画主体、造像形制等方面,向我们展现一个个多彩的空间,更值得称赞的是,本书对各个朝代所造石窟的艺术特点进行了总结,使大众读者可以一目了然,一探究竟。

《敦煌历史与艺术》的出版,在学术与文化领域均具有极高的价值,它不仅推动了敦煌学研究的深化发展,更为文明交流互鉴提供了历史启示。从学术价值来看,该书首先填补了敦煌学研究的“通史+艺术”空白。此前敦煌学研究多为专题研究,缺乏对历史与艺术的系统整合,该书以“历史为骨、艺术为魂”的架构,为研究者提供了一部基础性、系统性的参考著作,其对各时期政治、经济、文化、艺术的梳理,为后续研究奠定了坚实基础。

其次,该书体现了近些年以来学界对于敦煌学研究方法的创新,采用多学科交叉研究方法,将历史学、考古学、文献学、艺术学、民族学、宗教学等学科知识有机融合,突破了传统单一学科研究的局限,为其他区域史与艺术史研究提供了借鉴。在文化价值方面,该书最重要的贡献是还原了敦煌作为“多元文明交融节点”的历史定位。敦煌地处中原文明、西域文明、草原文明等的交汇之地。书中通过对各时期民族融合、文化交流、宗教传播的描写,生动展现了敦煌文明的多元性。

更重要的是,该书指出敦煌文明的多元性并非“外来文化简单叠加”,而是“各文明相互吸收改造、形成独特敦煌文化”的过程,这种兼容并蓄的文明特质,为当代文明交流互鉴提供了宝贵历史启示。

《敦煌历史与艺术》摒弃了学术著作常见的晦涩术语堆砌,以丰富的材料辅之简洁流畅、生动形象的叙事语言,让历史与艺术“活”了起来。如介绍张议潮起义时,通过敦煌写本《敕河西节度兵部尚书张公德政之碑》的记载,还原了唐宣宗大中二年,张议潮率敦煌民众在莫高窟前誓师,反抗吐蕃统治,攻占敦煌城后派人向长安送信,册封使抵达时皇帝大悦,百姓百辟欢呼、抃舞称贺的场景,让读者仿佛置身于历史现场。由此可见,《敦煌通史》《敦煌历史与艺术》等系列著作的出版,必将推动敦煌学研究进入新阶段。一方面,它为年轻学者提供了“入门指南”,帮助其快速把握敦煌历史与艺术脉络;另一方面,书中的新观点、新方法将激发更多深入研究。近年来,“敦煌热”持续升温。《敦煌历史与艺术》以通俗晓畅的语言、系统完整的内容,为大众打开了一扇深入了解敦煌的大门,让更多人得以系统掌握敦煌历史与艺术知识,明白莫高窟壁画是记录历史的“图像档案”,藏经洞文书是反映生活的“切片”。它推动“敦煌热”从浅层次的“表面欣赏”走向深层次的“深度理解”,为敦煌文化的传承与弘扬奠定了坚实的大众基础。

总之,敦煌文化展现的“多元交融、开放包容”精神,敦煌历史中“各民族共同创造文明”的历程,都为当代社会提供了重要借鉴。

(《敦煌历史与艺术》,郑炳林主编,天津人民出版社出版)


评论列表 0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