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姚秦川
1926年年底,鲁迅辞去厦门大学国文系教授一职,前往中山大学任教。当时,学校里有一位姓张的学生,对鲁迅“顶礼膜拜”,不管鲁迅走到哪里,他都要跟到哪里,简直成了鲁迅的影子。鲁迅对此虽然有些无奈,但并没有说对方什么。
1927年8月,鲁迅离开广州奔赴上海,他以为终于可以摆脱那位“迷弟”。不料,对方不但跟着他一起来到上海,同时还希望鲁迅能收留自己,并且“管吃管住”。鲁迅有点哭笑不得,不过仍然勉强答应下来。此时,这位同学看鲁迅处处照顾自己,便又毫不客气地将女朋友叫过来一起住。除了要求鲁迅为他们两人提供衣食住行外,还要求“一定要为自己谋一条出路”。
为了那位张姓同学的前途着想,一向不爱求人的鲁迅“还是出门找了几个熟人”。遗憾的是,那几个熟人并没有给出令人满意的回话。走投无路之际,鲁迅找到好友郁达夫,让他“无论如何,为这位青年去谋一职,如报馆校对、书局伙计之类的工作”。看到鲁迅无可奈何的神情,郁达夫表示一定尽力而为。
很快,郁达夫向现代书局说好此事,由书局和鲁迅各拿出一半的钱来雇佣这位青年。然而就在此时,那位青年却又觉得跟着鲁迅“看不到任何前途”,最后带着女友头也不回地“脱离鲁迅而走了”。
事后有人问鲁迅,很明显这个年轻人是利用了你的同情心欺骗了你,你为何还要不遗余力地帮助对方?鲁迅平静地表示,当今年轻人的自尊心很强,不要轻易批评他们。再说对方也没做对不起自己的事情,帮他们一把又如何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