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北京商报)

继《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加快场景培育和开放推动新场景大规模应用的实施意见》(以下简称《实施意见》)发布后,11月10日下午,国务院新闻办公室举行政策例行吹风会,介绍加快场景培育和开放推动新场景大规模应用有关情况。有关分析指出,《实施意见》聚焦的五个方面、22类重点领域场景培育和开放,将带来技术—行业的深度嵌入、供给—需求的精准撮合和制度—要素的协同创新三类确定性商机。同时,场景开放为区域经济提供了“弯道超车”的制度空间和产业抓手,区域经济有望把“场景优势”沉淀为“产业集群优势”,把“项目清单”沉淀为“长期现金流”。
“试验场”变身“加速器”
“什么是场景?”吹风会上,国家发展改革委副主任李春临表示,场景这一源于影视领域的概念,近年来被引入到了经济、社会、科技和产业等领域,成为新技术、新产品、新业态创新性应用的具体情境。
李春临介绍,此次制定出台《实施意见》的主要目的在于,通过场景培育和开放这种新方式,发挥出我国超大规模市场和丰富应用场景的优势,拓宽拓深市场准入,畅通要素自由流动,优化新业态新领域的发展制度环境和市场环境,打造新技术新产品的“试验场”、新兴产业发展的“加速器”、体制改革和制度创新的“试金石”。
根据《实施意见》,将聚焦“打造一批新领域新赛道应用场景”“建设一批产业转型升级的新业态应用场景”“推出一批行业领域应用场景”“创新社会治理服务综合性应用场景”“丰富民生领域应用场景”五个方面的22类重点领域进行场景培育和开放。
在知名商业顾问、企业战略专家霍虹屹看来,五大板块、22类重点,直接把“试验场”变成“新产业加速器”,带来三类确定性商机。“其一,技术—行业的深度嵌入,像工业软件、垂直大模型、机器视觉、数字孪生、虚拟电厂、车网互动等,都从‘好技术’走向‘可落地的标准化解决方案’;其二,供给—需求的精准撮合,围绕重大工程、重大活动与公共服务的开放清单,形成可预期、可采购、可复制的市场化机会;其三,制度—要素的协同创新,数据要素、算力、时空定位等底座能力,通过场景开放实现‘按需配置、按效付费’,释放新的商业模式。”
据工业和信息化部规划司司长姚珺介绍,工业和信息化部(以下简称“工信部”)下一步将加速推动“5G+”应用场景、“人工智能+”应用场景、“+”应用场景、“工业互联网+”应用场景、“北斗+”应用场景的培育。例如,工信部将推动工业机器人、人形机器人进工厂,优先在焊接、装配、喷涂、搬运等细分场景实现落地应用;聚焦采矿、民爆、应急等领域复杂恶劣的生产环境推广机器人产品,提升危险、恶劣环境下智能作业的水平等。
中国数实融合50人论坛智库专家洪勇表示,工信部强调的“5G+”“AI+”“机器人+”“工业互联网+”“北斗+”体现出政策导向从“技术突破”转向“应用深化”,意味着政府将以应用需求为导向,加快标准体系、示范工程和产业链协同创新。尤其是“AI+制造”“5G+物流”“北斗+出行”等,将成为地方布局未来产业、推动中小企业融入创新链的重要突破口。
民企转向“核心参与者”
除明确场景培育和开放的主要领域外,此次出台的《实施意见》还进一步明确场景开放的主要路径,要求政府机关、事业单位、国有企业应强化示范引领,国有企业特别是中央企业要主动开放主业领域场景,吸引民营企业、中小企业和科研院所参与;提出促进场景开放和公平高效配置的主要举措,加大各类场景开放力度,健全场景资源供需对接方式,协同推进准入、场景、要素改革,推动铁路、水利、能源等重大项目以及运动会、博览会等重大活动场景培育和开放,努力实现场景资源公平高效的配置等。“上述措施将为社会资本、民营企业参与场景建设,提供难得机遇。”李春临说。
洪勇表示,《实施意见》特别提出鼓励社会资本、民营企业参与场景建设,这是国家首次在“应用场景开放”层面明确民企主体地位。其利好体现在三个层面:政策门槛下降,民企可通过联合体、创新平台等形式平等参与公共场景项目;资金渠道拓宽,地方政府专项资金、产业基金、创新券等政策工具将向场景项目倾斜;数据与平台资源共享,促进民企在智能制造、数字交通、医疗健康等领域形成自主创新生态。换言之,民企将从“技术外溢的被动接受者”转向“场景创新的核心参与者”。
另据国务院国资委规划发展局负责人桂刚介绍,在场景开放方面,国务院国资委指导中央企业发挥场景优势,坚持开放协同,与各类所有制企业、高校、科研院所共建产业生态;会同工信部,深入推进中央企业产业链融通发展供应链行动,聚焦重点产业链关键场景,累计举办了45场专题活动,发布供需对接清单超过1万项;带动产业链上下游各类主体近1.5万家;创新探索“十百千万”合作伙伴计划,研发供货一体化等合作模式,联合民营龙头企业打造了一批场景示范标杆。此外,中央企业持续加大科技创新、产业焕新、设备更新等重点领域投资力度,前三季度完成固定资产投资超过3万亿元,逆势增长超3%,新兴产业投资占比约40%,通过大工程、大项目建设带动,为各类市场主体在技术应用和产业融合方面提供了更广阔的合作空间。
“下一步,国务院国资委将与有关部门共同推动中央企业落实好《实施意见》部署要求,进一步强化高价值场景供给,拓宽场景开放广度深度,提升场景应用保障能力,推动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深度融合,助力发展新质生产力。我们非常欢迎民营企业、中小企业、科研院所等各类经营主体融入场景建设,与中央企业在技术、产业、人才等一系列环节深化合作,共同承担重大项目,共同开展科技攻关。”桂刚说。
区域经济借差异化场景“弯道超车”
值得注意的是,在此次吹风会上,广东省发改委主任艾学峰和安徽省发改委主任陈军分别介绍了两地在应用场景创新和培育方面的做法。
据悉,广东方面,全省布局建设了14个应用场景创新试验区,集中打造新技术、新产品、新模式应用验证和展示推广的“首选载体”,并用好这些场景创新友好型区域来推动典型示范项目加快落地。例如,在广州南沙明珠湾建设海陆空全空间无人体系示范场景、在深圳龙岗大运中心建设人工智能和机器人示范场景。发布了20个应用场景典型案例项目,其中,35%的项目为新技术“首试首用”。
安徽方面,场景培育正在驱动城市发展,全省聚焦打造全空间无人体系,助力提升城市的功能品质活力。例如,在合肥骆岗公园建立了全球首个覆盖12.7平方公里的全空间无人体系示范场景,打造无人机表演、无人车快递配送、无人零售等多种服务,让群众在休闲娱乐的同时,能够直接感受到未来科技带来的新体验。
“场景开放为区域经济提供了‘弯道超车’的制度空间和产业抓手。”洪勇认为,各地应立足比较优势,打造差异化特色场景,如长三角重点布局“智能制造+工业互联网”、粤港澳聚焦“AI+消费”“机器人+服务业”、成渝双城经济圈可率先试点“北斗+物流”“5G+智能交通”。
霍虹屹进一步补充称,发展区域经济的关键不在“谁更全”,而在“谁更准”。除了“因地制宜的场景选择”外,各地还可以“从试点到产业化的组织方式”和“制度与安全的双支撑”来进行突破。区域经济有望把“场景优势”沉淀为“产业集群优势”,把“项目清单”沉淀为“长期现金流”。
“此外,还要建立场景协同创新机制,推动场景共建共享、跨区域标准互认,形成‘政策+资金+生态’的组合效应。通过场景应用带动新产业集群成长、吸引高端要素集聚、强化区域协同创新能力,从而在新一轮竞争中抢占先机。”洪勇说。
北京商报记者 金朝力 程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