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险欺诈成顽疾,漏洞如何补?


(来源:北京商报)

一起起骇人听闻的“杀亲骗保”案件,正不断冲击着社会伦理的底线。11月10日,北京商报记者梳理发现,近期多地接连曝出杀亲骗保案件:前有浙江男子伙同他人制造车祸撞死亲生母亲,后有福建男子为骗取保险赔偿竟对7岁亲生儿子下毒手。这些突破人伦底线的案件,不仅引发社会震惊,更暴露出保险欺诈这一困扰行业多年的顽疾。做好反诈工作,保险业如何“全副武装”再出发?

杀亲骗保

面对高额保险金的“诱惑”,少数不法分子铤而走险,为了进行保险诈骗,甚至连亲人都不放过。

11月10日,北京商报记者注意到,近期中国裁判文书网公布了一则刑事裁定书,张某1与妻子争吵后,产生制造交通事故撞死儿子小张并骗保的想法,便与堂哥张某2合谋实施此事骗保。最终,张某1的7岁儿子殒命大货车之下。作案后,两人隐瞒事故真相,收到某保险公司支付的18万元赔款。

无独有偶,据媒体报道,浙江台州一男子为了骗取保险金,伙同他人不惜制造车祸撞死自己的亲生母亲。

这些极端案例手段之残忍、动机之卑劣,不断挑战着人伦底线,让人心痛,不忍。

业内律师告诉北京商报记者,保险欺诈频发的背后,一方面是部分保险机构内部控制不完善,风险识别与处置能力不足;另一方面是一些不法分子保险欺诈的违法成本较低,难以得到应有的惩罚。此外,一些保险机构为了追求业务规模和业绩,忽视了对保险欺诈风险的防范。

实际上,保险欺诈一直是保险业的痼疾,自保险业诞生便如影随形。《中华人民共和国保险法》规定,投保人、被保险人故意制造保险事故的,保险人有权解除合同,不承担赔偿或者给付保险金的责任。受益人故意造成被保险人死亡、伤残、疾病的,或者故意杀害被保险人未遂的,该受益人丧失受益权。

综上,不仅人财两空,骗保更是会获刑。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进行保险诈骗活动,数额较大的,处五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并处一万元以上十万元以下罚金;数额巨大或者有其他严重情节的,处五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并处二万元以上二十万元以下罚金;数额特别巨大或者有其他特别严重情节的,处十年以上有期徒刑,并处二万元以上二十万元以下罚金或者没收财产。

遏制保险诈骗需多方合力

预防和减少保险欺诈行为,是全行业必须直面的问题。

去年7月,金融监管总局印发的《反保险欺诈工作办法》提到,保险机构应建立全流程欺诈风险管理体系,逐步健全事前多方预警、事中智能管控、事后回溯管理的工作流程。

面对保险欺诈这一行业顽疾,需要保险机构、监管部门和司法机关等多方力量协同作战。从完善内控制度到加强技术应用,从提升从业人员专业能力到强化消费者教育,每一个环节都至关重要。河南泽槿律师事务所主任付建表示,在理赔端,保险公司需要实施标准化调查流程,对异常案件进行重点核查。建立跨公司信息共享平台,及时识别重复或可疑索赔。加强现场查勘和医学鉴定,确保事故真实性。对于大额理赔,实行多人审核和上级审批制度。在审核端,建立专业反欺诈团队,定期分析欺诈案例特征。完善内部控制系统,实行岗位分离和轮岗制度。与公安机关、医疗机构等建立合作机制,共同打击保险欺诈。

业内人士认为,大数据、人工智能等逐渐在保险业得到广泛运用,将成为风险防控的重要手段。付建对此表示,在技术应用方面,保险公司应充分利用大数据和人工智能提升反欺诈能力。通过构建客户画像系统,分析投保行为模式,识别异常投保特征。应用机器学习算法,实时监测理赔数据,自动预警可疑案件。利用自然语言处理技术,分析理赔文档和通话记录,发现矛盾信息。建立智能风控模型,不断优化反欺诈策略。同时,加强数据安全管理,确保合规使用客户信息。

北京商报记者 李秀梅


评论列表 0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