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网讯(王璐)浩渺汪洋,风起潮生。从我国1.8万公里大陆海岸线出发,近海5-50米水深范围内,风能资源技术开发量约5亿千瓦,深远海风能资源可开发量超12亿千瓦,体量接近我国当前总电力装机容量的三分之一,是国家级战略能源库。
自然资源部发布的《2024年中国海洋经济统计公报》显示,2024年的海洋电力业(含海上风电)增加值同比增长14.7%,达510亿元,成为驱动海洋经济的新质“引擎”。
从“西电东送”到“海风东渐”
蜿蜒起鸭绿、漫过渤海湾、掠过长三角、环抱南海诸岛,中国海岸线呈现出一个流畅的“S”形。
在“S”的下弯处,上海港成为全球首个集装箱年吞吐量超过5000万标准箱的世界大港。吊臂起降,折射出中国“蓝色经济”上扬曲线——2024年,我国海洋经济首次突破10万亿元,拉动国民经济增长0.4个百分点。
联动西部经济,拓展海外贸易,中东部地区承载着全国超七成的用电需求。中国工程院咨询研究团队预测,到2030年,我国中东部地区最大用电负荷将达9.7亿千瓦,需从区外输入电力超过3.6亿千瓦。
追求经济增长与满足“双碳”目标有无通解?清洁低碳、安全高效的能源供应体系如何构建?
答案是:往东走,向海去。
海上风电场紧邻东部负荷中心,具备“规模开发、就地消纳”的区位优势。据测算,海上平均风速比陆上高约20%,年平均利用小时数多25%;海上风电特性还能与西部水电形成季节性互补,构成了东西互济、海陆协同的能源供应新格局。
需求侧释放巨大空间,供给侧如何补足?
答案是:与其等风来,不如追风去。
2022年,国家发展改革委、国家能源局联合发布《“十四五”可再生能源发展规划》,提出重点建设山东半岛、长三角、闽南、粤东、北部湾五大海上风电基地,标志着我国海上风电开发迈入规模化、基地化的新阶段。
福建福清兴化湾,自湾向城形成一条“蓝色产业带”。在政府主导、企业开发的模式下,昔日滩涂成为海上风电“奥林匹克赛场”:从国内首台8兆瓦海上风机下线,到全球领先的26兆瓦机组问世,仅用时不到6年。
▲三峡福清兴化湾海上风电场(三峡能源供图)放眼全国,江苏盐城、山东烟台、广东阳江……海上风电装备产业基地串珠成链,沿海县域经济崛起“蓝色增长极”。江苏小城如东10多年向海揽风,建成亚洲最大的县域海上风电场,送出“蓝色电力”占江苏四成。
曾几何时,全球海上风电的舞台由欧洲“唱主角”,其装机规模占全球近九成。而今,凭借强大的装备制造能力和超大规模市场优势,截至2024年底,我国海上风电累计装机连续四年居世界第一,构建起覆盖设计、制造、施工、运维的全产业链体系。
从“投石问海”到四海追风
“一切始于世博会”,这句名言同样适用于海上风电。
三届世博会,见证了我国海上风电“拾级而上”——
2010年上海世博会,东海大桥34台风机迎风转动,为“城市,让生活更美好”增添清新海风注脚;
2017年阿斯塔纳世博会,我国兆瓦级风电叶片技术亮相,以创新诠释“未来的能源”;
2025年大阪世博会,“海洋能源一体化”概念与“构建未来社会,想象明日生活”的主题相得益彰。
“蓝色能源”源于高瞻远瞩的战略布局,成于持之以恒的创新攻坚——
2006年,国家赋予三峡集团重任,支持其依托自身在水利工程建设和水下施工的优势,开展海上风电场建设的前期及施工技术研究试验工作。从那时起,福建、江苏、广东、山东等沿海省份陆续出现三峡人测风、探海、建设的身影。
2018年,国家明确三峡集团要在促进清洁能源产业转型升级中发挥带动作用。截至2025年6月,三峡集团海上风电累计装机规模超700万千瓦,占国内总装机17%,持续保持全国第一,带动我国海上风电装备制造能力进入世界最前沿。
点滴汇聚,厚积薄发——
辽宁庄河,挑战极寒。由三峡集团自主研发的抗冰锥技术,破解了东北严寒、海冰条件下的施工与运行难题,为我国北方海上风电规模化开发“破冰”。
山东昌邑,海洋牧场。全球首个“风电+海水养殖”复合开发模式落地,为海洋资源综合利用探索出一条新路。
江苏如东,“柔直”出海。亚洲容量最大、电压等级最高的海上柔性直流换流站建成投运,为海上风电场配备了“电力高速公路”。
▲三峡江苏如东海上风电场成功投运亚洲首座海上柔直换流站(三峡能源供图)福建漳浦,刷新纪录。国内首台16兆瓦超大容量风机并网发电,相关成果获评能源领域首台(套)重大技术装备,入选“央企十大国之重器”和“国家能源局十大科技创新成果”。
广东阳江,挺进深蓝。从全球首台抗台风型漂浮式海上风机“三峡引领号”,到全球首台16兆瓦漂浮式海上风机“三峡领航号”,我国成功掌握了漂浮式风机从研发、设计、制造到安装、运维的全流程技术。
“从‘引领号’到‘领航号’,两台漂浮式风机名字中的‘领’字遥相呼应,既是传承也是创新,都是国家科研出题、产业链协同答题的实践。”三峡集团所属三峡能源副总经理吕鹏远说。
▲全球首台抗台风型漂浮式海上风机——“三峡引领号”(资料图片)从渤海湾到北部湾,一条跨越冷暖气候带、抵御台风严寒、适应复杂海床的风机阵列展臂于蓝海。蓝海之下,三峡集团作为第一完成单位申报的“海上风电安全高效开发成套技术和装备及产业化”项目获得2023年度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一等奖。获奖成果应用于我国70%以上海上风电项目,支撑超过2400万千瓦规模的海上风电建设。
从百川入海到挺进深蓝
渤海承黄河,黄海连鸭绿江,东海接长江,南海纳珠江、澜沧江……我国近海“海纳百川”的地理特质,恰如海上风电产业链协同联动的发展格局。
“精”是海上风电机组的特质。风机高逾百米,精密零件以万计。上游材料与零部件企业专注技术攻坚,中游整机制造企业聚焦集成创新,下游风电场开发及运维深耕安全保障……海上风电是典型的产业链整合型产业,各环节均是海上风电发展的关键力量,“单打独斗”难以承受研发成本和扩产风险。
如何切实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和企业在科技创新中的主体地位?
答案是:共链。
“共”以协同共享为基,“链”以要素流动为要。
作为产业链牵头建设单位,三峡集团以持续项目储备和稳定市场需求,通过参股扶持、项目开发、首台(套)产品试用和提供市场应用等方式,带动发电机、叶片、齿轮箱、轴承等上中游企业协同发展,设立海上风电产业基金和海上风电产业链融通共建资金,为企业“抱团”创新提供了宝贵的确定性。
放眼当下,我国海上风电正朝着“四个向”持续突破。
装备向“精”,科技赋能。日前,我国四部门发布《关于推进能源装备高质量发展的指导意见》,明确要突破高性能长寿命海上风电叶片、高功率齿轮箱、高可靠低成本漂浮式基础等关键装备。2024年10月,东方电气研制的全球最大26兆瓦级海上风力发电机组在福建三峡海上风电国际产业园下线,不仅单机容量与叶轮直径全球领先,还实现了供应链自主。
海域向“远”,战略布局。《2025年政府工作报告》首次将“深海科技”列为新兴产业重点领域。深远海环境恶劣,由三峡集团主导的风机“一体化”理念应运而生。从一体化理论突破,到风机、浮体、系泊系统等整体统筹设计建造,再到行业标准建立、入级船级社,漂浮式风机有了“稳固底盘”。
成本向“低”,普惠发展。在我国电价市场化改革的推动下,行业正从“补贴驱动”转向“市场主导”,倒逼产业链形成“技术突破—装备升级—产业发展—成本下降”循环。“三峡领航号”在“阳江造、广西装、青洲用”全产业链深度协同下,单位兆瓦用钢量下降近半。
效能向“优”,数字驱动。针对风电光伏的间歇性、波动性短板,精准的功率预测变得至关重要。三峡江苏毛竹沙海上风电场率先落地功率预测算法优选应用,有效破解电网稳定难题。此外,由三峡集团主导建设的“REDaaS平台”,通过标准化接口实现风光领域数据互通,搭建起可再生能源可信数据空间,为构建更智能的风光资源构筑数字基础。
记者手记
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提出,加强海洋科技创新,巩固提升海洋装备制造业优势,壮大海洋新兴产业。创新是破局蓝海的关键,也是实现跨越式发展的核心。中国海上风电人将始终以科技创新为引领,以产业链协同为抓手,构建安全可靠的现代化海上风电产业体系,让“蓝色国土”高质量发展好风正劲。
编辑:杨思恒 卢西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