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自:云南省国资委
自中老铁路开通运营以来,截至10月底,其在货物运输领域成绩斐然。全线累计开行货物列车达6.3万列,运输货物总量突破7000万吨大关,其中跨境货物运输量达1600万吨,辐射范围覆盖19个国家和地区。尤其值得一提的是,今年以来,货物运输量与跨境货物量均呈现出两位数的强劲增长态势,充分彰显了中老铁路强大的运输活力与广阔的发展前景。

从具体数据来看,今年以来中老铁路累计运输货物量达1988万吨,同比增长25%;其中跨境货物447万吨,同比增长12.7%。在出口货物方面,增长量达40万吨,增幅较大的货物品类丰富,出口蔬菜、化肥、钢铁等货物的增幅分别高达45%、71%和26.6%。进口货物增长主要集中在水果及食品类货物,其中水果进口量达5万吨,食品进口量达 10 万吨,增幅分别为35%和67%。这些数据,有力地证明了中老铁路在促进国际贸易往来中的重要作用。
为进一步挖掘市场潜力,满足多元运输需求,2022年初,开行了中老铁路“澜湄快线”国际货物列车。在此基础上,不断创新运输模式,推出“澜湄快线 + 中欧班列”“沪滇·澜湄线”“京滇·澜湄线”“昆明陆港号”铁公海联运等一系列国际货运班列产品。这些创新举措成功打通了老挝、泰国至欧洲的物流通道,有力推动了跨区域产业链的深度对接。截至目前,中老铁路累计开行“澜湄快线”国际货物列车2560列,运输进出口货物超100万吨,为区域经济合作搭建了坚实的桥梁。
在解决鲜活货物运输难题方面,铁路部门展现出了强大的创新能力与责任担当。针对鲜活货物运输对保鲜环境要求极高的特点,大力升级冷藏集装箱设备,精心研发出全新的铁路冷链装备,为榴莲等对保鲜要求严苛的货物运输创造了更为优越的保鲜环境,有效降低了货物在运输过程中的损耗。与此同时,在昆明市王家营西站周边,铁路部门与云南国资国企携手合作,共同建设了集贸易、仓储、堆场、冷库等多种功能于一体的铁路物流“站外站”。这一创新举措为客户提供了一站式的优质服务,涵盖仓储、分拨配送、包装以及集装箱堆存等各个环节,全方位降低了物流成本,使得货物运输更加顺畅高效,为区域物流产业的升级发展注入了新动力。
在提升通关效率方面,铁路部门与海关紧密协作,以磨憨铁路口岸为试点,全力打造数字化货场。通过引入先进的信息技术,提升场站作业效率和运营管理智能化水平,实现了物流信息的实时共享与高效处理。在磨憨铁路口岸,创新采用“铁路快通”“提前申报”等模式,配合H986 机检设备、辐射探测门等智能设施,大幅提升了关效率。如今,通关时间从最初的40小时压缩至2至5小时,跨境货物列车每日开行数量由开通初期的2列增至目前的 18列,最高峰时甚至达到23列,为国际贸易的快速流通提供了有力保障。
开通近4年来,铁路凭借其大运量、低成本、高效率等优势,逐步成为中老铁路沿线的主导运输方式。这一转变带来了显著的经济效益,万象至昆明之间的陆路运输价格下降40%至50%,昆明经老挝至泰国的货运成本降低了30%至50%,同时,老挝国内物流成本也降低了20%至40%。成本的降低有效提升了区域贸易的竞争力,促进了区域经济的繁荣发展。
中老铁路开通运营以来,运输货物量逐年稳步攀升,运输版图不断拓展延伸。目前已覆盖老挝、缅甸、柬埔寨、泰国、越南、马来西亚、新加坡、孟加拉国等19个国家和地区,以及国内31 个省(区、市)。跨境商品种类也从开通初期的化肥、橡胶等10余种,迅速扩展至目前的化工、鲜活、纺织、电气、矿石、农副等3700余种。中老铁路宛如一条活力四射的“钢铁丝路”,为区域繁荣发展注入了源源不断的新活力,增添了强劲有力的新动能,成为推动区域经济一体化进程的重要力量。云南国资国企在这一过程中积极作为,与铁路部门协同共进,为中老铁路的高质量运营与区域经济的蓬勃发展贡献了重要力量,彰显了国有企业的责任与担当。
【责任编辑:语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