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嘉兴日报)
转自:嘉兴日报

朱娟芳,南湖区非遗工坊手艺人,现担任南湖“尺糕娘”联盟导师。她自幼浸润在乡土美食文化中,2008年尝试通过电商推广尺糕,成为当地首批“触网”的手艺人。如今,她牵头组织尺糕进社区、进学校等公益活动,用一块尺糕串联起文化传承的脉络。
【关键词】耐心 创新
【技能指数】★★★
【难度指数】★★★
■记者 谢梦骑 通讯员 杨卫景
在南湖区新丰镇,尺糕是刻在当地人记忆深处的独特美味。
距离午饭时间尚早,在朱娟芳的糕点工坊里,已然飘满了浓郁的米香。案台上,揉好的米粉在她掌心翻飞,不多时,一只只憨态可掬的白兔、寓意吉祥的元宝便在蒸笼中成型。
过去农家做尺糕,常用长度约一尺的木质模具,既方便一家人分食,也适合在节庆时作为伴手礼赠送,尺糕制作技艺已列入嘉兴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在新丰镇的民俗里,尺糕是节庆时分的“仪式感担当”:春节、婚庆喜事、孩子满月、老人寿宴等,尺糕都会登场。
“早几年,在新丰镇的农村,谁家还没个会做尺糕的人呢?”在朱娟芳的童年记忆里,每到节庆时节,母亲总会搬出大木盆,制作好几笼尺糕。耳濡目染间,她早早便掌握了尺糕制作的基本技巧。那时的她或许不曾想到,这份儿时的兴趣,日后会成为陪伴自己半生的事业。
在朱娟芳看来,尺糕好吃的关键在于拌粉环节。“糖要均匀地拌入米粉当中。”只见她双手在米粉中反复揉搓,指尖细细感受着原料的干湿度,通过触感判断米粉的状态,这是她多年积累的经验,也是尺糕口感的保障。
2008年,电子商务的浪潮席卷乡村。看着身边有人通过网店打开销路,朱娟芳心中萌生了一个大胆的想法:“既然喜欢吃尺糕的人不少,能不能把它卖到更远的地方去?”于是,她试着在淘宝上开起了网店。2021年,她又尝试在直播平台上展示尺糕的制作过程。没想到一下子就火了,一天之内最多订出上万块尺糕。“当时真的又惊又喜,没想到这么多人喜欢我们的传统尺糕。”朱娟芳说。
“以前的造型太单一,年轻人看着觉得太老气,慢慢就不感兴趣了。”朱娟芳深知,要让传统手艺活下去,不仅要好吃,还得跟上年轻人的审美。为了满足不同消费者的口味需求,朱娟芳不断创新,在传统口味的基础上,研发出了紫薯、南瓜、仙人掌果等新口味,让尺糕既有传统韵味,又透着时尚气息。真正让尺糕“出圈”的,是朱娟芳对造型的创新。一次拜访手工雕刻艺术家时,她注意到了一套古朴的糖糕模具,模具上雕刻的花鸟、瑞兽纹路细腻精巧,让她眼前一亮:“糖糕能做这么好看的造型,尺糕为什么不行?”从此,她开始四处搜集老糖糕模具,从古朴的福字纹、如意纹,到各式各样的十二生肖、吉祥物、动物造型。
每拿到一种新模具,她都要反复琢磨,根据模具的纹路特点、尺寸大小,思考如何与尺糕制作工艺相结合。米粉质地较软,模具纹路过深容易导致糕体断裂,纹路过浅又无法凸显造型细节。朱娟芳反复调试原料湿度、按压力度,常常在工坊里研究许久。朱娟芳笑着说,那段时间,家里堆满了“试验品”。
“能把这份手艺传承下去,让更多人了解和喜欢尺糕,是我最大的心愿。”近段时间,朱娟芳经常走进小学、社区,开展尺糕制作公益课,手把手教大家制作尺糕。这方小小的尺糕,不仅裹着江南乡土的甜香,更连着一代代人的记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