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中国妇女报)
转自:中国妇女报
□ 中国妇女报全媒体记者 高越
近日,《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五个五年规划的建议》(以下简称“十五五”规划建议)正式发布。其中明确提出,广泛开展群众性文化活动、繁荣互联网条件下新大众文艺。引导规范网络文学、网络游戏、网络视听等健康发展,加强未成年人网络保护。为了对相关内容进行解读,中国妇女报全媒体记者采访了相关领域专家。
中华女子学院文化传播与艺术学院副教授刘旸指出,与“十四五”规划建议相比,“十五五”规划建议新增“繁荣互联网条件下新大众文艺”的表述,是我国文化政策与时俱进的重要体现,标志着大众文化创造已进入以互联网为广阔舞台的新阶段。这一举措不仅是激发全民族文化创新活力的关键,更在赋能妇女发展、促进性别平等方面具有深远意义。互联网赋能的新大众文艺,为女性释放创作才华、实现自我价值打开了前所未有的空间。
“这一建议将为女性创作人才提供更广阔的发展平台。”刘旸补充道,女性视角的充分表达、女性题材的持续创新,能以更鲜活、更具感染力的方式向社会传递先进性别文化观念,推动男女平等基本国策落到实处,进而营造尊重妇女、关爱儿童的社会氛围。
对于“十五五”规划建议提出的“引导规范网络文学、网络游戏、网络视听等健康发展,加强未成年人网络保护”的内容,中国政法大学副教授朱巍表示,在大力繁荣文化事业的同时,网络文学、游戏、短视频等领域的发展不能走粗放路线,要以规范为前提实现健康发展,其中未成年人保护是不可逾越的底线。
事实上,智能化、产业转型等相关发展在“十四五”期间已初具规模,“十五五”时期的核心任务,正是在这一基础上推动产业向高质量发展迈进,而坚守底线、规范发展正是高质量发展的核心要义。
朱巍介绍,我国始终高度重视未成年人网络保护:修订未成年人保护法时专门增设网络保护专章,后续又出台《未成年人网络保护条例》,各相关部门也配套制定了游戏时长限制、青少年模式及相关标准等具体规定。“‘十五五’期间,这些已出台的法律法规和制度规范将得到进一步细化与落实。”在他看来,在这一基础上推动高质量、法治化发展,将是未来长期的重要任务。近年来我国通过高频高效的立法,已基本构建起完善的网络法治框架体系,接下来的重点是推动这些书面立法与互联网技术、互联网产业及文化产业深度融合,形成“互联网+法治”辩证统一、相互促进的良好格局。
中国政法大学未成年人事务治理与法律研究基地副主任苑宁宁认为,该部署体现了国家在数字时代对未成年人网络权益保障的高度重视,推动构建规范与发展并重的网络文化治理体系。从本质上看,这一政策要求通过制度性安排平衡文化产业创新发展与未成年人特殊保护的双重目标,在促进网络文学、网络游戏、网络视听等新兴业态健康发展的同时,切实履行国家对未成年人的特殊保护责任。
苑宁宁认为,从实施层面考量,这一政策部署具有深远的战略意义:一方面,它直接服务于文化强国建设目标,通过规范网络文化产品供给净化未成年人成长环境;另一方面,在算法推荐、沉浸式体验等技术快速发展的背景下,这种制度安排有助于防范网络沉迷、不良信息侵害等风险,保障未成年人身心健康发展。
在操作路径上,苑宁宁认为,需要建立完善的内容分类审核与提示机制,强化平台主体责任落实,推动技术防护措施创新,按照融合、友好等原则推行未成年人模式,并系统开展未成年人网络素养教育,构建政府监管、行业自律、家庭监护、学校引导、社会监督多元协同的保护格局。这一政策安排契合了数字时代未成年人成长规律和权益保障需求,其有效实施将为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营造清朗网络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