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6年,守护一片净土


闹布东周。

闹布东周喂养藏羚。本版图片均由受访者提供

西海新闻记者 赵俊杰

通讯员 王祖善

自2009年投身可可西里生态保护工作以来,闹布东周始终坚守在生态保护的第一线。他以无怨无悔的奉献精神和坚定不移的信念,化身守护长江源的“前哨兵”、藏羚的忠诚守护者,将最美的青春毫无保留地献给了这片他挚爱的土地。

坚守初心 尽忠职守

闹布东周从小就听过可可西里的故事,对这片神秘而壮美的土地充满向往。长大后,他怀揣着一颗赤诚之心踏入了可可西里,成为沱沱河保护站的一名生态护林员。“能成为一名藏羚的守护者,成为名副其实的可可西里人,我感到无比自豪。”闹布东周说。

初到沱沱河保护站时,艰苦的条件远超闹布东周的想象——用电靠,取暖靠火炉,生活用水要到几公里外去拉,尤其是冬季,寒风刺骨、暴雪肆虐。最难熬的,是孤独——老队员外出巡护时,保护站往往只剩下他一人。有时候清晨推开门,保护站院子里白茫茫一片,唯一能看到的就是狼留下的一串串脚印,天地间唯有雪与狼相伴。

闹布东周没有退缩。凭着一腔热血与执着信念,他逐渐熟悉了周边地形,了解并掌握了野生动物重要栖息地和植被分布情况。看到蓝天白云下的藏羚、藏野驴、藏原羚等野生动物自由奔跑,他深知,这是和队友长年坚守的回报。

如今,闹布东周已从当年稚嫩的新人成长为经验丰富的老队员,也成为沱沱河保护站的中坚力量。在他们的共同守护下,自2009年至今,可可西里再未响起盗猎者的枪声,藏羚数量恢复至7万余只。

巡护巡查 履职尽责

16年来,闹布东周的足迹遍布可可西里4.5万平方公里的土地,守护着沱沱河保护站辖区1.3万平方公里的野生动植物资源。他参加各类巡护行动200余次,行程超过20万公里,被称为可可西里的“活地图”,参与制止的非法盗采、盗猎、非法穿越等违法行为数不胜数。

可可西里平均海拔4600米,气候恶劣、交通不便。即便如此,闹布东周与队员仍早出晚归,开展巡护巡线,克服缺氧、饥饿、困倦,在极端环境中完成巡护任务。正是他们的坚持与守望,辖区内多年未发生一起盗猎、盗采案件。

艰难时刻 冲锋在前

在一次夏季专项巡山中,闹布东周和主力巡山队员刚进入可可西里腹地便陷入沼泽,他们边走边挖,直到晚上8点准备露营时,才发现其实只走出了几十米。还有一次,巡山途中突遇降雪降温,加上沼泽、烂泥滩等原因导致车辆下陷,前行极其困难,仅平顶山到科考湖的20公里路程,就走了整整3天。闹布东周和6名巡山队员克服重重困难,圆满完成巡山任务。其间,有队员出现严重高原反应。闹布东周克服自身的困难,让身体不适的队员休息,他自己一边抢修车辆、一边分配食物,用坚韧和责任撑起队伍的“主心骨”。最终,他们在救援队的帮助下安全脱险。

面对这些险境,闹布东周从未退缩,也不曾告诉家人自己身处险境。每当家人询问时,他只会发几张与藏羚的合影,让家人知道他一切安好。父亲看到他巡山时的照片,心疼得落泪,而闹布东周只是平静地说:“父亲都不希望自己的孩子在这么艰苦的条件下工作,但是我已经爱上这个地方,离不开了!”

刚参加工作时,游客见了闹布东周就问“藏羚在哪里,长什么样?”他只能拿照片给他们看。现在不同了,在109国道沿线见到藏羚已是平常事。

如今,在闹布东周和队友的倾力守护下,可可西里已经成为名副其实的“动物王国”,以藏羚为代表的野生动物在这里繁衍生息。青藏公路沿线,藏羚采食、嬉戏的场景随时都可以看到,成为了青藏线上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可可西里4.5万平方公里的无人区,见证着闹布东周的苦与乐。16年来,他以不忘初心的恒心、坚守使命的决心投入到生态保护工作中,以不负韶华的责任担当,履职尽责,把最美的青春留在了可可西里,守护这片人间净土。


评论列表 0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