车流如织,活力澎湃 十五运会前广东交通脉动强劲


  羊城晚报记者 王丹阳  通讯员 粤交综

  作为首次由粤港澳三地联合承办的全国运动会,第十五届全国运动会开幕式进入倒计时。开幕前夕,作为中国第一经济大省、交通强省,广东交通迎“高光时刻”,以澎湃的交通流量和高效运行的立体综合交通运输体系,向世界展示广东作为大湾区核心引擎的强劲动能与无限活力。

  硬核实力:

  数据背后的交通“顶流”

  广东的交通“实力报表”,首先体现在一系列“顶流”数据上。

  广东省交通运输厅的数据显示,2025年前10个月,广东高速公路车流量累计高达23.5亿车次,同比增长4.57%,日均车流量约773.65万车次。其中,客车流量为18.9亿车次,同比增长5.25%;货车流量为4.6亿车次,同比增长1.91%。

  在不久前的国庆中秋“双节”长假期间,广东交通流量更是迎来爆发式增长,单日车流量在9天内四度突破千万大关,3次刷新历史峰值。其中,10月7日,广东高速公路网单日车流量攀升至惊人的1053.5万车次,创下历史新高。

  黄金动脉:

  跨江通道群“流量”抢眼

  作为大湾区互联互通的黄金动脉,珠江口跨江跨海通道群的“流量”表现尤为抢眼。

  广东省交通运输厅数据显示,2025年1月至10月,包括黄埔大桥、南沙大桥、虎门大桥、深中通道、黄茅海跨海通道在内的5条跨江跨海通道车流量共计1.37亿车次,日均车流量达44.92万车次,同比增长10.52%。

  其中,深中通道作为新通车的超级工程,2025年前10月总车流达2808.56万辆,日均车流量9.24万车次,单日最高车流量更是突破18.16万车次,成为连接珠江口东西两岸的重要纽带。

  同时,黄埔大桥总车流4050.2万辆,日均车流量13.32万车次,2025年最高单日车流量20.54万车次;南沙大桥总车流3844.66万辆,日均车流量12.65万车次,今年5月1日创下历史单日最高车流量达21.27万车次;虎门大桥总车流2738.42万辆,日均车流量9.01万车次,2025年最高单日车流量17.42万车次;黄茅海跨海通道总车流212.41万辆,今年5月1日创下历史单日最高车流量达3.13万车次。港珠澳大桥车流量共计432.09万车次,同比增长19.6%。

  智慧治理:

  创新举措提升通行效率

  面对今年以来的“车轮上的繁荣”,广东交通部门未雨绸缪,充分利用科技力量,创新采取多项车流疏导措施,提升路网整体通行效率,有效缓解了主线通行压力。

  在南沙大桥、机场高速、大广高速等16个易拥堵路段,按需允许小客车借用应急车道(硬路肩)通行;在广明高速、南中高速、北二环高速等多个路段,运用无人机进行空中巡逻;在佛开高速等路段,布设视频枪接入AI智能感知系统……这些精细化、智能化的管理举措,确保了广东高速公路网在大流量、高位运行状态下的安全与畅通。

  暖心服务:

  出行体验全面升级

  此外,广东还大力推进服务区的升级改造与功能完善,提升公众出行体验。

  包茂高速柏桥、深汕西高速长沙湾等27对特色服务区建成投入使用,广龙高速黄村、汕湛高速良光等60对助农兴业服务区完成升级改造。同时,强化充电服务保障能力,广东已建设高速公路服务区充电桩5540座、充电停车位8383个、换电站67座、超级快充站358个,基本实现高速公路服务区充电设施全覆盖,有效缓解了新能源车主的“里程焦虑”。

  记者手记

  一日观赛多城

  从从容容游刃有余

  “从从容容,游刃有余,一日观赛多城。”

  当十五运会进入倒计时,人们的目光聚焦于粤港澳联合承办的盛事,深中通道等超级工程,正让这样的观赛体验成为现实——这不仅是湾区生活的“新标配”,也是很多人“解锁”大湾区的方式。

  作为东道主,广东正以澎湃而从容的姿态,向世界展示其作为核心引擎的强劲动能。这份动能,最直观的体现,就在那纵横交错、昼夜不息的立体交通网络上。

  广东人深知“联通”的价值。珠江口上不断延展的跨江跨海通道群,正是湾区互联互通、一体发展的生动样本。

  当全省高速公路车流量在全国“一骑绝尘”,广东面临的考验早已不是“能不能建”,而是“如何管好”。

  我们看到,无人机巡航与AI感知系统将管理视野从地面拓展到空中;“按需借用应急车道”的柔性管理,将刚性限制转化为应对高峰的弹性空间。在这“车轮上的繁荣”里,有广东创新的底气,更有其务实的基因。

  活力的体现不仅在速度,更在温度。伴随全运会临近,广东高速服务区纷纷打出文旅牌、乡村牌,一批有烟火气、有文化味的特色服务区陆续建成,“服务区经济”悄然成形。

  来广东“大展宏图”吧!带上一张赛程表,一天看多城、一路有惊喜。

  车轮滚滚,奔赴的不仅是赛场,更是广东人“永远在线”的精气神。在奔赴赛场的路上,你就能提前感受到属于这里的——“冠军速度”。 (王丹阳)


评论列表 0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