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青春,铺就美丽乡村振兴路


彝乡干部立克拢拢:

立克拢拢在延安参加中国文明乡风大会。受访者供图立克拢拢在延安参加中国文明乡风大会。受访者供图
网红路西泥湾24道拐。杜卓滨摄网红路西泥湾24道拐。杜卓滨摄
鸟瞰雪峰村。受访者供图鸟瞰雪峰村。受访者供图

  11月4日,在陕西延安参加完中国文明乡风大会的立克拢拢,回到乐山市马边彝族自治县永红乡后,来不及休息,又立即投入到工作之中。

  作为永红乡党委副书记、乡长,立克拢拢告诉记者,会上听着全国各地代表把村规民约用活、传统文化做火的先进经验,他既震撼又倍感紧迫:“我们乡在发挥群众主体作用、文明乡风与产业融合上还有差距。”不过大会也让他收获了“真经”,“文明乡风建设不是‘软任务’,而是乡村振兴的‘硬支撑’,关键要因地制宜,不能生搬硬套。”

  “因地制宜”既是立克拢拢的方法论,也是他个人的实践经历。

返乡创业

办养牛合作社一年挣了16万元

  今年34岁的立克拢拢,出生于小凉山腹地的马边民主镇雪峰村,村子平均海拔1000米。

  2015年,在成都干出一番事业的立克拢拢,携全部积蓄回到彼时还是贫困村的雪峰村。立克拢拢的父亲立克栾甲还记得,那年9月收到儿子要回乡养牛的消息,“心里恨他不争气,非得回来。”立克栾甲说,别人都想方设法走出大山,儿子却硬要跑回来。

  面对父亲的不解与责备,立克拢拢解释:“外面的世界日新月异,我们的老家却十年如一日。每次想到这里都心里难受,所以想回家创业,帮助乡亲们过上好日子。”

  立克拢拢回乡前,也曾多方考察,发现雪峰村草场资源丰富,养牛有得天独厚的优势,加之牛肉市场需求量大,价格波动小。于是,他流转100亩土地种草,建起了1300平方米的厂房,引进50头牛,创办起彝诚肉牛养殖合作社。

  修完牛圈后,立克拢拢手里的资金所剩无几,无奈之下,他想起了请人作担保,申请创业贷款。

  “为24岁的毛头小子做担保,风险真的很大。”立克拢拢的小学启蒙老师、民主中心校教师李世国回忆。但经不住立克拢拢父子的多次请求,他在2017年3月为立克拢拢担保贷款15万元。

  李世国说,当时立克栾甲向他允诺,如果创业失败赔不起钱,就变卖家产,砸锅卖铁也要还贷款,“没想到小伙子真的很争气,创业一年就挣了16万元。”

拉车修路

网红村道每年吸引上万游客

  立克拢拢干事创业的劲头,不仅让家人转变了态度,也得到了村民们的认可。2016年10月,他当选为雪峰村党支部书记。

  2017年2月,连续降雨引发泥石流和塌方,村道被阻断。立克拢拢提出,要脱贫致富,就必须先修路。

  修路持续了两年。雪峰村西泥湾组组长吉那不者至今仍记得当时的艰辛。“原本的通村公路只有3.5米宽,没有硬化,下雨过后泥泞不堪,加上山高路陡,材料很难运上山。没有办法,书记就带领我们用最原始的办法——人力拉车,将装满建材的货车用粗麻绳拉到工地。”吉那不者是当时唯一敢在那条路上开车运建材的司机,他记得每次拉车都需要出动30多人,立克拢拢带头,干部和村民们一起,一步步将货车拉上雪峰村。

  时隔多年,当初拉车在立克拢拢手心留下的疤痕还隐约可见,它无声诉说着修路的艰辛,也是网红公路西泥湾24道拐的见证。

  西泥湾24道拐,垂直高度约200米,坡度达到了75度。道路以“之”字形从山脚逐级向上盘旋攀升,每个“之”字拐,风景各不同。攀到崖顶回望,入眼则是一幅九曲连环的壮美画面。

  “就是这段路,虽然只是4.8公里通村通组路的一小段,但每年都会吸引上万人前来打卡。”吉那不者说,“我们书记真是赫吉赫(彝语,好样的)。”

发展产业

村集体经济从0增至280万元

  2019年5月,新路通车,立克拢拢驾着自己的车跑了一圈。

  看着沿途步行的村民,立克拢拢心中犹如打翻了五味瓶,“村里经济太弱,有车子的村民太少了。”

  在2017年以前,村民靠传统的种养业为生,主要种植玉米和黄豆,村集体经济为0。为改变这一状况,立克拢拢向县上争取到退耕还草项目,希望借此发展养殖产业。

  “当时有不少村民认为,我要他们种草是为了我自己的合作社。”立克拢拢虽觉无奈,但在他反复动员下,最终推动垭口组整组种草,总计种了790亩,农户不仅获得每亩1000元补助的直观收益,还带动42户农户养殖150余头牛、1100余只羊。

  此外,立克拢拢采取“支部+合作社+农户”的发展思路,将村级扶贫资金和贫困户产业发展资金入股合作社,扩大合作社发展规模,以“保底分红+效益分红”模式,分红27万余元,确保村集体经济和农户的收益稳定。

  2017年,雪峰村顺利脱贫摘帽。2020年,合作社通过发展肉羊、母牛养殖等项目,村集体经济从“0”增长到280万元。

移风易俗

文明乡风建设摆脱精神“贫瘠”

  物质方面逐渐富裕了,却无意间反衬出精神的“贫瘠”。

  2017年5月,立克拢拢在一次走村入户时,闻到一股异味,发现是村民不穿的旧衣物,长期挂在房前,严重影响了居住环境。“穿过的衣服舍不得扔,从某种角度来说,是一种不太好的习惯。”

  “相比外在美的建设,内在美的提升更让人操心。”立克拢拢坦言,就在这次入户之后,他组织村组干部和党员群众代表召开会议,修改完善《村规民约》,移风易俗规范村民行为,还手把手教群众叠被子、做家务,培养村民的卫生习惯。

  2021年,总共243户的雪峰村,共评选“文明新风示范户”47户、“五星家庭户”16户。

  2024年,立克拢拢调任永红乡,文明乡风建设依然是他的工作重点,他坚持每天走村入户收集村情民意。通过坝坝会、定点宣传、入户发放移风易俗应知应会宣传册等方式,现场讲解文明乡风的重要意义,引导群众移风易俗、弘扬传统美德。

  “文明乡风建设需要久久为功,我愿用我的青春,铺就美丽彝乡振兴路。”立克拢拢说。

  华西都市报-封面新闻记者杜卓滨


评论列表 0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