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赐予的果实


(来源:衢州日报)

转自:衢州日报

  于杏生

  读了吴渭明先生的新书《岁月沉香·石梁记忆》,我仿佛也回到了家乡。我的家乡虽然与石梁相隔百余公里,但农耕文化相似,农家生活相近。我和作者都出生在上世纪50年代,都是农家子弟,熟知农村生活。所以,书中文章频频引起我共鸣。例如,《泉井》《晒谷场》《田埂》《麦秆扇》《看电影的时光》《水缸》《载满乡愁的水车》《手推独轮车》《稻草》《难忘的煤油灯》《建新房》《记忆中的农忙“双抢”》《交公粮》《乡间的小路》《书信》《石磨》《爆米花》《番薯》《豆腐》《柴火灶的记忆》《自行车的记忆》《辣椒》《春天野菜香》《重阳节忆母亲》等,都让我浮想联翩,感慨万千。从总体上说,这是一本情感真挚、乡味醇厚的散文集,更是生活赐予吴渭明的甜美果实。

  吴渭明高中毕业后就从军,写作方面不是科班出身,散文创作却自成风格,质朴自然,娓娓道来,不虚伪,不矫饰,不卖弄,或记述经历,或描写情景,或抒发情怀,或引入故事,或穿插知识,形散神不散,字里行间,流淌着真实的生活,充满真挚的情感,篇篇可读,辑辑精彩。例如,《田埂》这样的选题,没有足够的阅历,可能难以成文,吴渭明却把它做成了2200多字的美文,生趣盎然,农味十足。《家门口的初中》史料性很强,部分内容可以进入志书。《重阳节忆母亲》一文细节丰富,饱含深情,令人动容。《外孙女三花》观察细微,童趣浓浓,洋溢着隔代亲的天伦之乐。

  在他的笔下,祖先往事是值得追寻的,故乡是让人缱绻的,其意其思主要体现在第一辑“珊塘往事”中。我曾看过他在2019年主编的《珊塘往事》一书,16开本,有图文三百来页。一个长期默默无闻的小村子,因这本书而闻名遐迩。我认为,有了《岁月沉香·石梁记忆》《珊塘往事》等书,若干年后,即使地理上的村庄消失了,文化上的村庄还在,精神家园仍存。也许这就是吴渭明退休后勤奋笔耕乡土文化的情怀。他在《岁月沉香·石梁记忆》前言中写道:“能让农村留住记忆,让人们记住乡愁,便是我写这本书的初衷。”在他的笔下,家乡是美丽动人的,其情其景主要体现在第三辑“齿颊留香”、第五辑“岁月如歌”中。在他的笔下,乡村生活是快乐有趣的,其乐其趣主要体现在第二辑“乡愁记忆”中。在他的笔下,父老乡亲是善良的,是和蔼可亲的,是值得赞颂的,其形其象主要体现在第四辑“凡人凡事”中。

  他在《归田不解甲》一文中写道:“我觉得在写作的时候是最充实、最富有激情、最富有想象、最充满希望、最快乐的时候。特别是能为乡村文化振兴做点工作更让我感到快乐。”退休生活如何安排?各人条件不一样,想法也各异。继续自己的兴趣、爱好 ,做点自己喜欢做的事,这是度过余生的好方式之一。我十分认同这个说法,也欣赏吴渭明的这种“不解甲”养老方式。喜欢是一种力量,是发自内心的,自然会产生动力、耐力、毅力、创造力、持久力,这种力可抵岁月漫长。因为喜欢,多熬几个夜也不觉得累。因为喜欢,少吃几顿饭也不觉得亏。喜欢了,便认为一切的付出都是值得的。相信生活还会赐予吴渭明新的甜美果实。


评论列表 0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