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特约评论员
消费关乎经济发展,也连着百姓生活。消费品生产供给端主动适应消费趋势变化,从产品设计开始就精准匹配多元消费需求,实现供给和需求的双向奔赴,在质量、结构、效用等方面动态匹配。也就是说,了解不同人群的需求,引导鼓励企业扩大特色和新型产品供给,有助于广大消费者买到称心如意的东西、享受到无微不至的服务。随着企业生产的产品日益适销对路、优质优价,消费潜力将得到最大程度激发,经济循环亦将更为畅通。
11月27日,国务院新闻办举行政策例行吹风会,介绍工信部、国家发改委等六部门发布的《关于增强消费品供需适配性进一步促进消费的实施方案》相关情况。根据该方案,将聚焦供需错配的主要领域和堵点环节,在加速新技术新模式创新应用、扩大特色和新型产品供给、精准匹配不同人群需求、培育消费新场景新业态、营造良好发展条件等5个方面增强供给与需求的适配性、平衡性。这些政策措施关注当下消费增量,并着眼长期产业升级,是针对消费结构性矛盾的精准施策。
消费既是生产的最终目的和动力,也是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需要的直接体现,而增强供需适配性,正是抓住了促消费的关键环节。目前,我国消费品品种总量已达到2.3亿种,家电、家具、文体用品、服装家纺等100多个品类产量全球第一,智能家居、可穿戴设备、人形、无人机等创新型产品供给稳步提升。在强大的制造能力支撑下,中国消费品企业能够以极快的速度响应技术的升级和消费者需求的细微变化,不断对产品进行迭代创新。
我国消费品供给已进入优质优价新发展阶段,基本满足了人民美好生活需要,但也必须看到,部分领域供需结构性错配问题依然存在。比如,部分产品供给过剩和优质供给不足并存,国内首饰、箱包、化妆品等领域的高端品牌还比较少;新旧动能转换仍然在路上,适应居民品质化、个性化需求的新产品创新应用和供给不足;部分消费热点尚未完全充分供给,养老育幼、文旅和智能消费等需求旺盛,老年用品、智能终端、低空观光、IP衍生品等个性化供给数量和质量尚不能满足需求,等等。综合看,加快破解消费结构性矛盾还需再加一把力。
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近10年来,居民消费支出占最终消费支出比重基本维持在70%左右,与发达国家相比仍有10至30个百分点的差距。从发展趋势看,目前中国的中等收入群体超过4亿人,未来十几年将达到8亿人,居民消费率还有较大提升空间。“十五五”规划建议提出“居民消费率明显提高”,意味着未来5年消费支出的占比将有实实在在的显著上升,也意味着更多的消费需求将被释放。而要更好释放这些需求,增强供需适配性无疑既是应对阶段性特征的现实选择,也是激活超大规模市场潜力的战略举措,更是促进长期产业升级的精准洞察。
消费关乎经济发展,也连着百姓生活。适配,就是消费品生产供给端主动适应消费趋势变化,从产品设计开始就精准匹配多元消费需求,实现供给和需求的双向奔赴,在质量、结构、效用等方面动态匹配。也就是说,了解不同人群的需求,引导鼓励企业扩大特色和新型产品供给,有助于广大消费者买到称心如意的东西、享受到无微不至的服务。随着企业生产的产品日益适销对路、优质优价,消费潜力将得到最大程度激发,经济循环亦将更为畅通。
聚焦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加速品牌引领、标准升级和新技术应用,将激发我国庞大内需市场的“乘数效应”与“结构红利”。一方面,“存量优化”带来替代性空间,通过提升产品品质、增加文化内涵、注入智能绿色元素,可推动传统消费品“价值跃迁”。比如,近年来汉服、簪花、国风美妆、“新中式”家居等蕴含中国文化基因的国货潮品畅销海内外,成为拉动消费的新动力。另一方面,“增量创造”带来新增长空间。围绕新人群、新场景、新理念、新需求,创造全新的产品与服务,如智能家居生态、银发经济解决方案等,这些将开辟新的消费蓝海。增强供需适配性将为扩大内需、促进投资与消费联动带来积极变化,将有助于形成更加合理、高效的消费市场结构,提升消费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同时,供需之间的良性互动也将激发企业投资热情,推动产业升级和创新发展,形成投资与消费相互促进、共同增长的良好局面。
可以预料,随着配套政策陆续出台和实施机制不断完善,供需适配的全新消费生态将逐步形成,消费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将稳步提升,为经济高质量发展提供不竭的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