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20应让全球南方的健康诉求落地


李 卓 翟 崑

二十国集团(G20)领导人第二十次峰会11月23日在约翰内斯堡落下帷幕,本次峰会是在非洲大陆举行的首次峰会,以“团结、平等、可持续”为主题,并成功发布了《二十国集团南非峰会:领导人宣言》。它清晰表明了一个趋势:在全球重大议题的决策桌上,非洲的声音、全球南方国家的发展诉求正在被得到尊重和落实。

当前世界经济复苏不平衡,叠加地缘政治冲突、气候变化加剧,低收入国家正普遍面临沉重债务和公共卫生体系脆弱的结构性双重挑战。南非作为峰会东道主,将“加强灾害韧性和应对”和“确保低收入国家债务可持续性”等列为优先事项,抓住了全球南方国家最核心的痛点。低收入国家的财政困境是全球卫生危机的最大推手之一。许多国家用于偿还外债的支出,已远超其医疗卫生预算。这使得他们在面对气候变化带来的自然灾害和疾病风险时,卫生系统显得格外脆弱,缺乏抵御外部冲击的韧性。尤其在经历了大流行病和自然灾害的持续干扰后,全球卫生安全问题已成为一个系统性的发展与金融挑战,成为检验G20能否有效发挥作用的关键指标。宣言的发布,体现了各方对这一挑战的共识:G20亟需摒弃旧的援助思维,形成合力,将发展和公平置于全球卫生治理的核心。

因此,G20在解决低收入国家债务问题上需采取更务实、更有力的行动。例如,G20各方应遵循“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原则,推动国际金融机构和主要债权国,特别是发达经济体,承担更大的资金和道义责任。更关键的是,G20宜推动建立一种债务重组与卫生投入挂钩的务实机制。该机制应确保债务减免或节省下来的资金专款专用,直接用于加强初级卫生保健和提升疾病防控能力。这一举措不仅能减轻全球南方国家的偿债压力,还能确保资金的流向和用途透明高效,将财政减负转化为实实在在的国民健康福祉。

卫生健康合作是中非友好合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南南合作是提升非洲卫生能力的重要路径。在这一框架下,中国提出的“健康丝绸之路”等平台为非洲国家提供了从“授人以鱼”到“授人以渔”的务实支持。

G20宜支持这种发展模式,可从三个方面重点帮助非洲国家:其一,强化抗灾基础设施,推广具备抗震、防洪能力的医疗设施建设,并利用等可再生能源,保障医院在自然灾害或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中断电时也能持续运行。其二,提升数字预警能力,利用中国等国家在数字化、大数据监测方面的经验,协助非洲国家建立覆盖面更广、反应更迅速的传染病早期预警和远程医疗网络,最大限度地减少大流行病或自然灾害的干扰。其三,资源开发惠及社区健康,G20宜鼓励资源国政府与投资者探索建立资源开发收益共享机制,将部分关键矿产收益定向投入社区卫生基金,解决矿区周围民众的饮水安全和职业健康问题,让包容性增长的成果直接体现在民众的健康水平上。

本次G20峰会来到非洲,值得关注的是,全球治理的主题和议程正在更加贴近人类社会最基本的发展需求。解决全球卫生治理的挑战,最终需要依靠发展。只有将全球南方国家的健康需求置于优先位置,缓解其财政重负,筑牢其健康防线,全球经济才可能真正实现强劲、可持续、平衡和包容的增长。

G20应将应对全球卫生挑战,视为推动全球金融体系变革和发展模式创新的历史机遇。作为负责任大国,中国始终倡导在“发展优先”的旗帜下,推动G20各成员国共同努力,将宣言的承诺转化为实际行动。我们期待通过各方携手努力,推动全球卫生治理迈向更加公平、更具韧性、更以发展为导向的新阶段。(作者分别是北京大学博士研究生,北京大学区域国别研究院副院长、教授)


评论列表 0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