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自:成都日报锦观
坚持城市内涵式发展 积极回应市民美好生活需求
□明亮
2025年7月,中央在时隔十年之后再次高规格召开城市工作会议,指出当前我国城镇化正从快速增长期转向稳定发展期,城市发展正从大规模增量扩张阶段转向以存量提质增效为主的阶段,确立了建设现代化人民城市的目标和重要任务,为新形势下城市工作指明了方向。
作为西部地区重要的中心城市,成都拥有较强的中心城市功能,在快速城镇化进程中聚集了大量人口。与大多数超大特大城市一样,成都也曾面临公共服务供给不足和基础设施更新提质压力大等“大城市病”挑战,城市规模不断扩张造成新城区面临医疗卫生等公共服务供给结构性短缺和生活性服务业发展滞后等问题,老城区则因基础设施老化,无法满足市民的品质生活需要而一度出现“空心化”危机。如何处理好城市新区和老旧城区的协调发展问题,积极回应广大市民的美好生活需求是建设现代化人民城市的内在要求。近年来,成都深入践行“人民城市”理念,以建设体现新发展理念的公园城市示范区为统领,厚植城市生态本底,深挖城市存量资源,提升城市服务品质,培育城市创新动能,积极探索城市内涵式发展的实践路径,逐步让雪山下的公园城市、烟火里的幸福成都、奋进中的创新之城由画卷变成现实。
深挖存量资源,激发城市活力
城市更新是内涵式发展的重要抓手。城市内涵式发展的内在要求是从“增量依赖”到“存量挖掘”的转变,这将从根本上重塑城市价值和评价体系。不再单纯从城区、人口规模和经济总量等角度判断城市发展水平,更看重“有质量的增长”,比如城市创新活力,城市内部发展的均衡性、城市宜居性和市民幸福感等。这就要求城市政府要立足现有开发建设空间,挖掘存量资源,激发创新发展活力,提升公共服务水平。
在城市快速发展进程中,一些先发区域因基础设施落后和功能衰退而逐渐褪去繁华,成为低端产业和低收入人群聚集地。当大拆大建式发展被摒弃,城市更新成为老旧城区重新焕发活力的唯一途径。如成都市金牛区抚琴街道西南街社区的一批老旧院落,因建于上世纪八九十年代而出现建筑破败、道路破烂、管网破损,当地政府着眼于解决群众急难愁盼事项、基础设施破损和业态低端等问题,通过一体化改造,将西南街片区打造成老成都市井生活片区;为解决流动摊贩管理难题,还规划建设了抚琴夜市,各色美食吸引大量人流前来消费打卡;居住环境的提升让一些曾经搬离的老街坊又回来了,老成都的生活范和烟火气还吸引了不少做生意的租客和大量游客,曾经衰败的街区又焕发了生机与活力,幸福西南街也成为城市更新改造的一张名片。
城市更新不是简单的拆旧建新,而是“改、建、留”的结合与创新。改的是破损基础设施和老旧小区,通过局部改造修缮,满足居住功能需求,目的是让生活变得更加便利、社区更有活力;建是指在原建筑拆除后,按照住宅小区配套政策和街区整体打造规划新建的功能设施,主要用于满足新的功能需求和品质提升;留的是历史文化,包括历史文化街区、具备一定历史文化价值的建筑和非物质文化遗产等,主要用于塑造文化特性。在城市更新进程中通过统筹“改、建、留”,会最大化挖掘存量资源,促进老旧小区品质提升、历史建筑和文化街区实现活化利用。据悉,“十四五”期间,成都累计改造老旧小区2500个,盘活利用闲置空间48万平方米以上,建成望平街、祠堂街、玉林东路等特色街区100余条,由工业遗址厂房改造而成的东郊记忆成为城市文旅新地标。
厚植生态本底,倡导绿色低碳生活
良好的生态环境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成都牢记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突出公园城市特点,把生态价值考虑进去”的殷切嘱托,探索把山水风光融入城市,走出一条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的城市发展之路。
统筹国土空间规划管控和重大生态工程建设,打造环城生态带“超级绿环”、大熊猫国家公园成都片区“生态绿肺”和龙泉山城市森林公园“城市绿心”,持续打好蓝天、碧水、净土保卫战,城市森林覆盖率不断增长、生态环境持续改善,城市生物多样性保护水平显著提升,全市监测记录野生动物774种、野生植物3139种,成为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最好诠释。建成各类公园1500余个、天府绿道9800余公里,依托天府绿道体系串联公园绿地、森林湖泊、河流水系、乡村田园,融入文商旅体农功能,为市民提供了差异化的休憩娱乐空间。
实施环境整治,因地制宜“见缝插绿”打造市民可进入、可参与、方便使用的“口袋公园”600余处,这些“小而精”的城市公共空间满足了公园绿地场所服务半径覆盖区域不足的居民需求。
实施“碳惠天府”绿色低碳全民行动,将绿色出行、垃圾分类等低碳场景纳入积分奖励活动。随着城市轨道交通运营里程突破700公里,绿色出行成为市民首选,越来越多的市民走出家门进入绿道骑行或漫步公园、亲近自然,绿色低碳生活已成为成都市民的生活时尚。从生态修复工程,到星罗棋布的公园和网络化的绿道体系,再到倡导绿色低碳全民行动,成都构筑了“园中建城、城中有园,推窗见绿、出门见园”的宜居环境。
增进民生福祉,夯实城市幸福底色
增进民生福祉是建设现代化人民城市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为积极回应广大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成都自2021年开始实施“幸福美好生活十大工程”,聚焦城市公共服务短板和市民生产生活迫切需求,系统解决公共服务供给难点问题,全面提升民生服务品质。
打造全龄友好社会,健全养老和托育服务体系,启动托育综合服务中心体系建设,实施居家养老服务质量提升专项行动,扩大普惠性托位和养老床位供给,“一老一小”群体的家庭幸福感和获得感显著提高。精准把握居民群众多元化需求,通过补短提质,依托社区综合服务中心试点建设“15分钟社区幸福生活圈”,提升社区综合服务能力,如锦江区R29社区生活空间能一站式解决全龄人口的“衣食住娱”服务需求。
为满足更多孩子在家门口上“好学校”的愿望,成都今年通过新建等方式建成投用中小学幼儿园38所,新增学位6.3万个。其中,多所学校由成都七中等名校领办,覆盖了金堂、邛崃等县市新城,服务产业园区发展需要,实现了优质教育资源向近郊和园区有序扩散,向城乡教育均衡发展迈出坚实步伐。进一步优化义务教育阶段随迁子女入学政策,探索实施随迁子女就学“零门槛”“随到随读”“全公办学位”,解决来蓉就业居住人员的后顾之忧。
社区是最基本的治理单元,为适应城市社区规模大、人群异质性强、服务需求多元等特征,成都创新党建引领“微网实格”治理机制,划小社区治理单元,推动治理资源下沉,依托“智慧蓉城”平台和志愿服务体系构建快速响应与处理机制,提高了居民的获得感和参与积极性。
(作者:成都市社会科学院同城化研究所所长、研究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