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上观新闻)



《构建和平:缔造欧洲解决方案(1945—1963)》,[美]马克·特拉克滕伯格 著,石 斌 王守都 徐 菲 译,商务印书馆2025年出版
“史鉴使人明智”,这大概是古今中外关于历史知识之价值的一个较为普遍、通俗,然而又相当笼统的认识。哲学家乔治·桑塔亚那告诫说:“忘记过去者注定要重蹈覆辙。”丘吉尔则提醒我们:“后顾愈深,前瞻愈远。”看来,东西方的心灵与智慧在许多方面确实是息息相通的。
其实,每一代人面临的那些重大挑战,大多数都有其历史经纬,并非一夜之间凭空出现。这意味着人们可以从过去发生的事情中吸取某些经验教训。
长达半个世纪左右的冷战,离我们并不久远。实际上,当今世界有许多现实问题都与冷战有关,属于“历史后遗症”,例如不时发酵的国家分裂格局、阻碍人类团结的军事集团等问题,迄今尚未得到合理解决,更遑论肃清其思想残余与流弊。所以说,我们需要对冷战不断进行反思。
冷战具有地理范围全球性、对抗手段全面性、思想意识形态极端化等前所未有的复杂特征。但对于身处其中的几代人而言,最大的挑战是核时代的全面战争风险,这显然是冷战的“风控”底线,对抗各方都心知肚明。历史学家霍布斯鲍姆在《极端的年代》中一针见血:“冷战之所以特别,就在于世界大战的立即威胁其实并不存在。尽管双方大言滔滔,两个超级大国却已默默接受二战结束之际全球武力分布的事实,互不越雷池一步。”但“双方最担心的事情,就是那些虚张声势的备战姿态,被对方误以为真”。然而更奇怪的是,“正因为双方都深信对方无意打仗,自己也从不打算按那致命的按钮,反而越发虚张声势,动不动便以核武器相威胁。”
尽管冷战主角各有盘算,且所求甚多,却有一个共同难题如梦魇般挥之不去:避免迎头相撞!正因如此,尽管“冷战斗士”们当时乐此不疲,以为自己都在从事一项伟大的“正义”事业,但后人却很可能将冷战视为一场席卷全球、耗尽无数人力财力的无谓争斗。这不禁让人想起莎翁的一个剧名“Much Ado About Nothing”,意为“无事生非”或者“瞎折腾”。令人欣慰的是,冷战终究没有变成热战。冷战其实没有真正的赢家,西方社会一度泛滥的“冷战胜利主义”,纯属意识形态高烧未退中的自我陶醉与自我麻痹。如果非要说胜利,那也只能说是人类理性(在误入非理性歧途之后)的胜利。
不过,大战得以避免并非理所当然。历史并不总是单向度的线性发展,它有时确实会进步,尤其是技术层面,但有时也可能只是原地打转,甚至出现某种倒退。现实政治问题的解决方式也并不遵循任何“决定论”或“宿命论”逻辑,而是取决于如何处理历史必然性与人类自我选择之间的张力。
那么,这种“冷和平”是如何实现的?或者更进一步说,在激烈对抗而时常近乎失控的过程中,一种相对稳定、和平的国际秩序是如何形成的?马克·特拉克滕伯格积20年之功写成的《构建和平:缔造欧洲解决方案(1945—1963)》,正是想解答这一冷战核心“谜团”。
二战结束后,美苏两个超级大国都接受了一个势力范围体系,但仍然陷入冷战,并且多次走到战争边缘,例如1962年古巴导弹危机一般被视为风险最大的时刻,1950—1951年的冬天也是最接近全面战争的时候。如果双方都愿意接受欧洲的分裂,冷战又怎么可能发生?因此,问题就在于如何理解冲突的由来。本书的研究目标非常明确:它旨在讲述冷战时期,或者更确切地说,在1945—1963年这段时间,处于冷战漩涡中的东西方大国之间是如何避免大战、实现总体和平的。其基本论点也相当简单:德国问题乃是战后欧洲面临的核心问题,也是冷战的核心问题,因此该问题的解决,是在欧洲乃至最终在整个世界建立一个稳定的国际秩序的关键。
本书依据大量多国档案文献讲述了一段真实的历史,其中德国的权势是中心问题。此外则主要涉及美国在欧洲的作用,诸如美国在欧洲的军事存在、“北约”的意义,以及美国与其主要欧洲盟国之间的关系,尤其是在核领域,等等。而这些问题又与许多最基本的军事问题密切相关,涉及核武器在欧洲防务中的作用、核力量的控制,以及与苏联的军事对抗可能或应该采取的方针。而所有这些问题,都与一些最基本的国际政治问题有关:是否有可能与苏联达成某种基本的政治谅解?如果可能,条件是什么?如果不可能,那么西方是否准备接受与苏联在中欧的军事摊牌?西方盟国之间、东西方之间经过长期、复杂的多边博弈,最后终于形成了一个解决方案。
本书视角独特,论证周密,展现出作者不同于很多历史学者的全局性、战略性眼光,为其厚积薄发之作,堪称大师级作品,为当代世界中的大国关系,特别是竞争中的大国如何就全球与地区秩序中的关键问题达成解决方案,从而构建一个相对稳定、和平的国际秩序,提供了重要的历史参考。在一个文明多样、价值多元的世界里,不同的国家与民族如何求同存异、高扬人类共同利益与共同价值,实现合作共赢,既是历史之问,更是时代之问。
原标题:《用人类理性与智慧摆脱大国政治“悲剧”》
栏目主编:朱自奋 文字编辑:金久超
来源:作者:石斌